M1卡宾枪的研发历程、使用情况及战场效能


M1卡宾枪的研发过程

在十九世纪时,美国也曾配备过卡宾枪,主要供骑兵与步兵使用。不过,自M1903年步枪问世起,设计思路转变为打造一种中等长度枪管、适用于全体人员的标准步枪。1938年初,美国陆军步兵委员会提出,要用一种“轻型步枪”或者卡宾枪,来替换当时大量使用的手枪与左轮手枪。这一诉求的主要推动者是机枪手、迫击炮手、通讯人员以及空降部队,他们深感手枪的配备不足。对于新的轻型步枪(又称“短步枪”),最初的要求是重量不超过2.5公斤,有效射程达300码。


该武器必须具备构造简单、坚固耐用、紧凑便携且易于制造的特点,还需具备防沙、防污垢、防雨的性能,同时应尽可能减少部件数量,那些需要清洗的部件要易于拆卸。武器需设计为使用弹匣供弹。起初预计需要50万支。在新武器研发之前,首先要选定一种子弹。1940年秋,陆军找到温彻斯特公司,期望其研制一款子弹。温彻斯特的新子弹是以.32英寸温彻斯特子弹为基础,将口径缩小至.30英寸,开发代号为.30SLM1。


有了子弹后,各公司提交了九种设计方案,但其中两种方案很快被淘汰,一种因重量超标,另一种则是口径不符。剩余的七支步枪都进入了测试流程。在步枪预审阶段,对六支步枪进行了测试。萨维奇武器公司的轻型步枪重量超出规格5.45磅,其设计被评价为“复杂”,部件数量(80个)被认为过多,导致拆卸和维护的便捷性欠佳。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库的轻型步枪由美国M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师约翰・c・加兰德设计,重4.91磅,仅有44个部件,动作原理简单,性能卓越,耐久性良好,精度极高,在雨中也能正常使用,操作表现出色,不过顶部进弹方式较为麻烦。总体而言,这七种设计方案都未完全通过测试。

1941年5月,温彻斯特与美国陆军部取得联系,申请参与轻型步枪项目,并提交了工程师大卫・马歇尔・威廉姆斯的一款轻型步枪设计方案。小型武器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勒内・斯德勒上校,对该设计印象极为深刻,随后委托温彻斯特开发试用产品。仅用13天,温彻斯特就研制出一支采用短冲程气体活塞系统的原型枪。


斯达德勒带着样枪前往华盛顿,向步兵司令考特尼・霍奇斯将军展示。样枪的表现相对不错,尽管出现了13次卡弹情况,扳机扣动也被认为较费力。虽然该枪性能存在一定不可靠性,但重量略低于5磅,配备五发弹匣,且仅有54个部件。霍奇斯要求温彻斯特将轻型步枪提交进行试验。由于对新型轻型步枪需求紧迫,最终的试验仅由美国陆军步兵人员参与测试,同时有来自陆军其他部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观察员观摩。此次试验测试了五种步枪:斯普林菲尔德、本迪克斯-海德、温彻斯特、特纳和雷辛。在10天时间里,每支步枪都发射了8000-10000发子弹,以此检验其在模拟作战条件下的射击准确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温彻斯特步枪的表现远超其他枪支,最终被选定定型为M1卡宾枪并投入生产。温彻斯特最初获得的合同是生产35万支M1卡宾枪、3500个配件套件、38.5万根枪带和52.5万支油壶,卡宾枪单价为39.95美元。在珍珠港事件前,军械部所需的卡宾枪总数为886698支,温彻斯特公司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生产。然而,战争爆发后,对卡宾枪的需求急剧增长,达到100万支,这超出了温彻斯特的产能。于是,又有五家制造商获得了每月生产3万支卡宾枪的合同。到1945年中期,M1和M2卡宾枪的总产量已超过600万支。


M1卡宾枪的使用情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生产了1,750,000支M1911Al手枪,此外还有翻新的M1911手枪、战前生产的M1911A1手枪、M1917左轮手枪以及其他各类手枪。部队在配备武器时,通常会同时发放手枪和卡宾枪。M1卡宾枪相比M1911手枪,具有更强的穿透力。据估算,以往配备手枪的部队中,约80%的人员会转而使用M1卡宾枪。例如军官和宪兵,在战斗中通常会配备M1卡宾枪;炮兵、迫击炮手、机关枪手、卡车司机、信号警卫和总部人员,其主要武器也是M1卡宾枪。空降部队在战争早期同时携带M1911Al手枪和M1卡宾枪,但后来许多伞兵只携带他们的M1A1卡宾枪。炮兵部队通常配备卡宾枪的数量最多,因为炮兵在操作时需要腾出手来进行装载、瞄准和射击等工作,同时也需要一种具有一定射程的武器来保障自身安全。


卡宾枪轻便灵活的特点极具吸引力。装备M1卡宾枪的部队普遍青睐它比M1步枪更轻便的特性,将其称为“婴儿卡兰德”。许多携带M1卡宾枪的支援部队,十分赞赏它的轻巧便捷。有些部队会在卡宾枪的枪托上固定两个15发弹匣,这样在执行任务时,他们无需额外携带弹匣,避免了像携带M1步枪那样的累赘。此外,M1卡宾枪的子弹更轻、更短,100发子弹重2.79磅,一个15发弹匣重0.59磅(其中弹匣自身重0.17磅),士兵能够更轻松地携带更多子弹,最多可携带12个15发弹匣。即便如此,许多配备卡宾枪的支援部队往往仅携带两个备用弹匣。许多士兵和海军陆战队成员认为,卡宾枪是用于替代手枪,而非作为战斗步枪使用。


1943年,标准步兵师兵力为12,959人,装备5204支M1卡宾枪,这意味着超过40%的人员配备了卡宾枪;空降师总人数8203人,装备3328支M1卡宾枪,同样有超过40%的人携带卡宾枪;17465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师拥有10953支M1卡宾枪,而M1步枪仅有5436支。需注意的是,这是1942年的数据,在战争后期,发放了更多的M1A1卡宾枪。相比之下,骑兵师仅装备了3058支卡宾枪,只有26%的人员配备;手枪数量则维持在6656支。一个典型的871人的步兵营,装备包括81支手枪、219支卡宾枪和571支步枪。


一个516人的游骑兵营,配备198支手枪、56支汤普森冲锋枪、338支M1步枪,没有M1卡宾枪。工兵主要执行拆除、设置障碍、构筑防御工事和搭建轻型桥梁等任务。一个666人的工兵营,仅配备65支M1卡宾枪(占总数的10%);而一个708人的装甲工程营,配备了153支M1卡宾枪(占22%);873人的铁路工程营,拥有489支M1卡宾枪(占56%)和364支M1911.45口径手枪。部分工兵单位会参与前线作战,因此更有可能遭遇敌方步兵或装甲部队。越是靠近前线的工兵营,配备的M1卡宾枪数量越少。M1卡宾枪的最大优势在于,军官、机组成员或支援部队人员无需过多训练,就能轻松使用。


M1卡宾枪在战场的效能

M1卡宾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装备。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个人防护武器,而非攻击性武器,将其与M1步枪或BAR进行对比并不恰当,因为它从未计划取代前线步兵步枪。卡宾枪应与M1911手枪、汤普森冲锋枪或M3冲锋枪相比较,其有效射程比后两者都要远。1942年11月,M1卡宾枪首次在北非战场投入使用,见证了美军几乎所有的战斗。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下,部队对卡宾枪的反应各不相同。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体格相对弱小的日本士兵,卡宾枪成为了战场上的得力武器。其总长度较短,使用更为便捷。在充满敌意的丛林环境中,随时可能遭遇敌人,交战往往突然且距离较近,此时轻巧的卡宾枪无疑是最佳选择。它轻巧灵活、威力适中且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与美国其他轻武器相比,M1卡宾枪的另一个显著优势是采用了防腐蚀底火,这在太平洋战场极为重要,因为在该地区,M1卡宾枪即使使用后未及时清洗,也不太容易生锈。


然而,在其他战场,卡宾枪的受欢迎程度不如在丛林中高。在美国军队与规模更为庞大的德军作战时,并非所有人都喜爱M1卡宾枪。在欧洲平原的作战环境下,卡宾枪在远射程方面,威力和精准度不如M1步枪,许多人一旦获得M1步枪,就会舍弃卡宾枪。但在朝鲜战场,大部分卡宾枪是为取代冲锋枪而设计的全自动M2型卡宾枪。M2型存在一个特殊问题,即部队倾向于使用全自动射击模式,导致弹药消耗过快。由于M2型是朝鲜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卡宾枪,在面对敌人大规模进攻时,卡宾枪常常出现弹药不足的情况。不过,由于M2型具备可选择射击模式以及30发弹匣,实际上它比许多使用手枪子弹的冲锋枪更为灵活有效,其精确度也远高于朝鲜战场上的俄国PPSh-41冲锋枪。


朝鲜战争期间,对卡宾枪的诸多批评主要集中在M2卡宾枪的全自动可靠性问题上,尤其是在朝鲜冬季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下,全自动的M2型变得“过于娇贵”。许多部队似乎认为半自动M1卡宾枪比M2卡宾枪更为可靠。陆战第一师各步兵连中,卡宾枪故障的最佳记录约为30%。在天气不寒冷的日子里,一旦士兵有机会获得M1半自动步枪,就会尽快丢弃卡宾枪。但美国士兵在夜间巡逻时,却特别喜欢使用卡宾枪,而非M1步枪。曾在朝鲜战争中担任第40步兵师机枪手的约翰・泰勒指出:“我们经常不得不把卡宾枪借给步兵,因为他们在巡逻时,不想携带自己的M1步枪。他们自身配备的卡宾枪数量不足,几乎每晚都会来借M2卡宾枪和弹药。”身材矮小的韩国士兵对M1卡宾枪较为青睐,但主要在警察和预备役部队中使用,而非前线步兵部队。


朝鲜战争中,关于卡宾枪威力的争议最大。M1卡宾枪发射标准的.30口径子弹,但其初速和精度都远低于M-1步枪。许多军人对其效力评价不一。与.45口径子弹相比,卡宾枪在射击敌人钢盔或某些类型路障时,穿透力具有优势,但子弹会直接穿过敌人身体,无法充分释放能量。许多人认为,更重的.45口径冲锋枪具有更强的停止作用。在实际的近距离战场射击中,许多部队发现,低速的.45口径子弹会留在敌人体内,从而释放出最大能量并产生强大的阻止效果。有人抱怨卡宾枪缺乏“制止力”,众多报告显示,在不到50英尺的距离向敌军士兵射击两三枪后,对方仍能继续逼近。在极端寒冷的天气下,卡宾枪甚至无法穿透中国军队的冬装,如同废品一般。美军士兵有时无奈之下,将曳光弹当作增强杀伤力的手段,期望曳光弹在敌人身体内燃烧以造成更大伤害,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并无证据表明曳光弹的杀伤力更强。

M1卡宾枪在战场的故事

罗伯特・怀特(RobertWhited)和让・怀特(JeanWhite)是长津水库战役的幸存者。美军在该地区陷入困境,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撤退。罗伯特・怀特所在的反坦克部队,在哈加鲁里和尤达姆尼之间占据了一处阵地,那里气候严寒,气温常常降至零下25度。战场情况显得颇为诡异,能看到山坡上那些仓促挖掘的散兵坑,由于美军缺乏炸药和推土机,根本无法正常挖掘散兵坑,后来甚至不得不使用冰冻的战友尸体来替代沙袋。罗伯特・怀特回忆道:“11月27日晚,中国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他们冲上山坡,径直朝我们扑来,我用卡宾枪击中一名中国战士六次,但那家伙仍在继续向前冲。我看着手中的卡宾枪,心想我需要一支步枪。’不幸的是,他作为75毫米无后坐力炮炮手,没有配备步枪。和许多支援人员一样,罗伯特・怀特觉得手中的卡宾枪毫无用处。


12月2日,美军士气彻底崩溃。让・怀特和步兵们需要沿着蜿蜒曲折、布满冰层的山路,艰难前行约70英里,途经一段被称为“地狱火谷”的区域,从水库撤离。狭窄的道路上堆满了烧毁的汽车、损坏的设备、丢弃的装备以及死去的美国士兵尸体。怀特回忆说:“在地狱火谷,我们整整花了24小时才最终逃脱。美国军方对这种恶劣气候准备不足,为了射击,我们不得不脱下笨拙的手套,但卡宾枪因润滑剂凝结而卡住,根本无法射击。对于美国军队而言,在水库的损失极为惨重,有2500人阵亡,5000人受伤,近8000人冻伤。和其他人一样,让・怀特穿着防水冬靴,一天的行军使得靴子里积攒了大量汗水。到了晚上,这些‘汗水包’最终结成了冰,靴子里的脚也被冻成了冰块,怀特也因此冻伤,结束了他的战斗生涯。同样,让・怀特也觉得手中的卡宾枪如同废铁。


结语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急需快速扩充武装力量,M1卡宾枪也借此契机迅速完成研发并投入生产。作为手枪或冲锋枪的替代武器,M1卡宾枪在众多前线战斗部队中也颇受欢迎。然而,许多军人对M1卡宾枪的拦截和杀伤能力并不满意。多数情况下,这种不满源于将卡宾枪与M1步枪进行对比,而非与它原本计划取代的手枪、左轮手枪或冲锋枪相比较。如同几乎所有武器一样,卡宾枪是在威力和便携性之间做出的一种权衡。M1卡宾枪专为那些需要操作团队武器、运输弹药物资以及从事通信工作的部队设计。M1卡宾枪的产量超过M1步枪,这是合理的,因为后勤部队的数量多于步兵部队。其轻便性和易于携带的特点使其广受赞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1卡宾枪在美国军队中服役了20年,在一些外国军队中服役的时间更久。如今,M1卡宾枪仍然是美国最受射击爱好者和收藏家追捧的军用武器之一,在美国平民射击者中尤为受欢迎,并且在许多军队和警察的军火库中仍作为储备武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