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奏议”,是指臣工呈给帝王的文本,其中内容关乎民生、政治、军事等各方面。

在上个世纪研究汉代奏议的过程中,学者们被西方文学中的“四分法”所影响,进而将汉代奏议的文学表现视作散文的一个分支。

追溯汉代奏议相关的历史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许多颇具价值的成果。

东汉时期蔡邕所著《独断》一文中,将臣工上疏的文书分为“章、表、奏、议”四种。

这便说明在汉代时期,臣工士子们对奏议文书的作用已经有了认知。



汉朝奏议文

01.奏议的起源

奏议,又称奏疏,是我国古代社会臣工向帝王上呈的一种文书形式。

这种上行公文是古代朝廷最为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奏议在我国古代夏朝时期就已萌芽,自商周时期就有追溯。

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能证明商朝就有了奏议这一类型的文书。公文集《尚书》中所记载的诰中,有一部分文章便是奏议的雏形。

《周礼》所说:“凡四方之事书,内使读之”中的“事书”便是彼时诸侯官员们所向西周帝王上呈的文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上呈公文分为“上书”“丁籍”“箴”等类型。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将公文作了一个统称,帝王之命称为“制”,帝王之令称为“诏”。

臣工向帝王呈公文统称为“奏”,如此一来,后世便沿用此名称。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帝王明文规定的文体,也为后世封建社会做了基本框架。



《周礼》

到了汉朝,在秦朝“奏”的基础上增添了“章、表、议、疏”四类。

章主要表达臣工对帝王赏赐的谢恩,奏为臣工用来弹劾其他人,表通常用来陈情,议则是臣工用来表达自己的异议。

《文心雕龙》中对奏章奏议是这样表述的:“秦汉之辅,上书称奏。”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帝王对上呈公文做出分类并细化,并且规定了这些分类的作用和功能。除了这几种文体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文书,例如书、露布、笺等。

秦汉时期对文书做出了统一分类,确立了我国封建时期公文形式。

有了这些规定和分类,我国古代上呈公文有了规范,开始了法定化的发展道路。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基本沿袭了秦汉时期的公文体制,只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增删。

奏议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政务文件,除了上文提到了四种内容之外,还有庆贺、举荐、问安、诉讼等等用途。



《文心雕龙》

奏议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都拥有非常广泛的使用范围,并具有非常浓郁的政治性和功能性。

奏议的功能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便是治国方面,这一方面也是奏议的重要内容。

曹丕在《典论》中提出奏议是“经国大业”,据此可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奏议的重要性。

《汉书》中所记载的《论积贮书》为例,这份奏议中结合了汉朝初期农民因被强迫而不得不放弃农业转投工商业所带来的政治隐患。

呈此奏议的大臣贾谊认为,积贮粮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分析了粮食不足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最后,他提出要让民众归于农业,以农为本。

这份奏议中所主张的贮存粮食的重要性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其内容详细获得了汉文帝的采纳。

后来,这份奏议中的观点被纳入政令之中,巩固了汉朝初期的政权,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更有《罢封建议》《治安策》《谏伐匈奴》等奏议在加强政治稳定、推进军事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良性的作用。

这些奏议中的内容被帝王选择采纳,完善封建制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维护了社会安定,所以“章表奏议”成了治理国家的一种实用性工具。



贾谊·《论积贮书》

封建君主制下的社会,帝王位于最高点,很容易出现专横、昏庸或暴虐的行为。

这些负面的行为会影响民众对政权的依赖性,严重的可能会令江山颠覆。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不乏直言上疏、忧国忧民之士。

所以在这些时期出现了敢于针砭时弊、规劝帝王的名臣,同时也留下了他们上呈的奏议。

秦汉时期,东方朔上呈《论禁奢倡俭》奏议,提出杜绝奢侈、倡导节俭的观点,坚决反对汉武帝大兴土木。

另有其他奏议分别提出帝王身犯之缺点,如多疑、浪费、昏庸等方面。这些讽谏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却批评帝王行为之外,还有对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的批判等。

诤谏的内容牵涉多个方面,内容锋利透彻,有时还会出现冒死直谏的情况。这些奏议的目的在于劝谏帝王,从而巩固政权、维护皇室统治和社会发展。

这些奏议内容有的会被帝王采纳,有的则会被帝王弃置一旁。但这些奏议在客观上仍然起到了匡扶帝王、惩恶扬善的作用,在君与臣的身份之间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汉书》

02.汉朝奏议文内容

奏议文与社会兴衰和政权统治有着直接关系,不同时期中的政治环境和帝王的作为都会影响奏议文的内容。

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将整个汉朝作了区分,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中政治环境的变化,可揭示不同时期的奏议文内容主题和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着互相促进的规律。

汉初奏议文内容更多地是有关经济发展的问题,到了中期则与匈奴问题息息相关。至后期时,奏议文内容基本处在外戚专权、阴阳灾异等问题上。

基于当时的时代风气,奏议文中常常出现“依经立义”的现象。

为了强调自己的论点,上呈文书的臣工们经常会将《诗经》《周易》《尚书》等经典中的内容引入文书内容。并且,汉朝奏议文中多次出现“故事”一词,用来引证前朝范例。

由此可见,前朝的经验和策略在汉朝时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儒家经典和前朝故事成了汉朝奏议文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东汉时期的奏议文中仍然以这两点为主要内容,但是所引申的材料和所表达的观点与西汉不同。



现存的汉朝奏章

东汉中后期的奏议文中,涉及的内容以朝堂腐败和边境隐患为主,所以所引申的内容开始发生变化。

整个汉朝,灾难和天文异象频频发生,除却旱灾和洪涝之外,更有地震、瘟疫、虫害等现象。

日食、流星等天文现象被古人视作上天的警告,如果灾难与异象同时发生,便成了君、臣、民共同担忧的事情。

在天降灾异等同天谴的观念之下,帝王会因为这些灾异而向臣工求谏,从而寻找出现这些异常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因此,臣工们便纷纷上呈有关灾异之奏议,多为赈灾和祭祀方面,为帝王分忧。因为汉朝时常有灾异发生,所以这也成了汉朝奏议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文书和灾异相结合,成了两汉时期奏议文的显著特点,从这些文书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汉朝墓中突出的奏议文绵帛

这些有关灾异的奏议文中,除却为帝王献计,更有借灾异抨击政治弊端,批评帝王耽于享乐。更有臣工之间互相攻讦,或牵扯后宫等内容。

灾异发生之后,一些帝王也会下诏于朝廷,臣工也会应对帝王的求谏,所以会导致种种问题的发生。

对比祥瑞出现的时期,奏议文的数量和内容比灾异出现的时期要少。西汉时期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在位时,有关灾异的奏议文增多。

这一现象在后世研究中可以推论在西汉中后期,天降灾难导致社会混乱。

这一时期的奏议文中有提到社会上充满了各种荒诞离奇的事件,更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有着怎样的乱象。

当然,通过对汉朝奏议文的了解,如果围绕同一种事件,不同臣工所呈的奏议文还是具有差异性的。

如建平二年四月,汉哀帝就发生的灾异之事分别询问扬雄和李寻二人,两人所上呈的奏议文对灾异方面的内容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同一件事,同一位臣工连续上奏,但每次上奏的内容却是不同的。

如赵充国就羌族滋扰边境这件事连续上奏六次,每次汉宣帝都会就此问题提出疑问,下次赵充国上奏便会解答汉宣帝的问题。

这几篇奏议文中存在诸多细节,这在后世学者研究这一时期边防治理和民族问题上极有帮助。



汉宣帝画像

03.汉朝奏议文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汉朝奏议文整体偏雅致,《文心雕龙注》中解释:“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

这是因为汉朝被经学所影响,所以奏议文也尽量追求“典雅”的风格。从汉朝初期到东汉末期,奏议文的艺术风格也随着社会的变动而改变。

战国时期的奏议文内容尽带彼时纵横之气度,字里行间多有游说的痕迹。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推举《六经》,并招揽大批儒学之士进入朝堂参政。直到东汉中期,奏议文行文多行“典雅”,通篇看来从容不迫。

东汉桓帝时期,外戚勾结宦官干涉朝政,朝堂混乱不堪,整个社会开始动荡,各地出现反叛之人。

不仅如此,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民生受到负面影响,整个东汉王朝已至强弩之末。在这种混乱之下,加之朝堂昏暗腐败、结党营私之事频起。

臣工士人见此情此景,纷纷上呈奏议文,强烈抨击朝堂之乱象,任气而发。



汉哀帝画像

西汉前期至东汉前期,奏议文文风博雅。到了西汉后期至东汉时期,又从博雅变为质直。

尤其到了东汉末期,奏议文中不再引经据典,而是被率直刚正、直陈己论所取代。

从西汉之初到东汉之末,人们的语言也在发生改变,这种语言的变化也是两汉文风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时期的奏议文从文风来看,在内容立意、措辞表达上来看,都不及西汉时期。

东汉末期奏议文的语言已经发生改变,不再刻意追求华丽和工整。

那些曾经在奏议文中出现的唯唯诺诺和浮夸套话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便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论点。

奏议文作为下启民情上乘帝王意志的载体,蕴含了朝臣士子的思想和谋略,辅佐帝王更好地管理国家。

奏议文中详细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民情和国情,直接记录了治理国家的方略,于后世而言,拥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尚书》

在汉朝留存下来的奏议文中,蕴含着极为珍贵的精神价值。

如李云心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写下了《露布上书移副三府》上奏于帝王。其内容中直言不讳地批判了彼时朝堂官位错乱、谗言充耳、腐败盛行之乱象。甚至在奏议文中直言“是帝欲不谛乎”,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李云这种不惜舍弃自己性命也要救天下于乱象的高义,影响着后世学子及士人。

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汉朝奏议文作为汉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学者们需要在不同视角下深入研究。

虽然在奏议文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但我们可以在这些奏议文中看到彼时政局和民生。

也可以在这些奏议文中看到直臣和昏君的碰撞,更能看到明君和直臣间的默契和配合。

许多奏议文的上呈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在历史中的关键时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料出处:

东汉奏议研究

从秦汉奏议探析我国古代奏议类文体之功能

反思与远望——21世纪以来汉代奏议文研究述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