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院长参与临床查房是职业常态;在高等教育界,校长统筹科研教学属于通行做法。相对而言,基础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则面临差异化的挑战。一般而言,中小学校长绝非仅仅是行政管理者,其角色定位至少涵盖以下三个关键维度,即教学领导者、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发展促进者。然而,事实上,部分校长因未承担教学任务,正逐渐从“教学引领者”转变为“行政管理者”,严重削弱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给予指导。”《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测评、分析与改进机制,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美国的“走课”模式是校长专业引领的典范:校长通过10-15分钟的短时课堂巡视,聚焦学生学习状态,寻找用于反思和对话的可观察证据,然后运用非评判性反馈,与教师共研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以具体行动进行专业引领。
各地对此也均有具体要求,广东省对中小学校级领导职称申报设置硬性指标,规定小学校级领导每周授课不少于4节、初高中校级领导每周不少于2节,且所授课程须纳入教育部课程计划,每年听课不少于40节。浙江省多数地区要求校长书记每周课时不低于专任教师的1/3。由此可见,让校长回归课堂,既是国家政策与教育规律的要求,更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校长出现在教学现场的频率,往往昭示着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命脉——这种现身说法比任何行政指令都更能让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当校长以学习者的姿态深入课堂,其专注的观察记录、专业的教学点评、真诚的对话交流,本身就构成了最鲜活的教学领导力教材。这种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专业示范,既能有效激发教师群体的专业自觉,也为构建“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保障校长回归课堂,其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校长回归课堂的保障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需系统性改革:一是建立高效行政管理系统,推行“校长工作时间白名单”制度,通过合并压缩行政会议、搭建电子化办公平台、规范检查评估流程等措施,将校长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优化校长选拔制度,坚持“教育家办学”导向,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专业影响力强的优秀教师中选拔校长,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三是制定科学评估体系,将教学质量与行政管理质量纳入整体评估指标,确保校长工作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让校长回归课堂,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更是破解当前基础教育困境的关键切口。只有从教学现场生长出的领导力,才能使校长既能“看见”教育的微观问题,又能具备系统解决的宏观视野,从而重建教育领导者的专业根基,使基础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真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本文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