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zhihu.com/question/399443209/answer/3869047237
为啥质疑蔺相如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

因为现代的外交太方便了,以至于现代人不能正确理解古人的外交,产生错觉。

01

古代的外交是回合制。

你打一张牌,需要通过使臣千里迢迢送到我这儿。

我回你一张牌,也需要使臣千里迢迢过去传达我的心意。

秦王让使臣送来书信以地换玉,这就很有诚意。

用地换玉,这种好事,你要拒绝了被打,其他诸侯国只会笑你傻:“那赵国的傻X,好好的十五座城不要,非要挨揍!”

所以在赵国国力不敌秦国的情况下必须答应交换。

这就是蔺相如所说的: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02

这道理大家都明白。

现代人不明白的是,在古代,不是一个电话给秦王说:“好,我同意了,你先割城给我,我就把玉送过去。”能解决的。

赵王也不能只对秦国的使者说:“我同意了,你让秦王先割十五城,我再派人送和氏璧过去。”

两国外交你使者都不出一个,让其他诸侯国怎么看你?

更何况你让对方使者传话,鬼知道能传成什么样,到时候话语权就完全掌握在秦国手中。

所以既然赵国答应以地换玉的请求,就必须派使者出使秦国表达诚意。

怎么表达诚意呢?当然是带上和氏璧去。

毕竟地不能动,所以秦国使者无法带来,但和氏璧就小小一块,你既然答应了,当然要带上去换地才能显真心。

这就是战国时期外交的基本原则。

03

对古人来说这是常识,和人要吃喝拉撒一样,不言自明。

所以一旦确定要答应,赵王直接问:“谁可以出使秦国?”

并没有就“要不要派使者,要不要带上和氏璧”展开讨论。

这里面根本没有不带和氏璧去的选项。

和氏璧默认要带上,也只有带上和氏璧大张旗鼓去秦国走一遭,才能显出赵国诚心待人,不耍阴谋手段。

但带着和氏璧入秦国,就是羊入虎口,老虎怎么可能不吃羊呢?

如果带着和氏璧去秦国,秦国拿了玉翻脸不认人,赵国怎么办?

赵国打不过秦国只能吃下哑巴亏,那就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

这种情况下,蔺相如直接接下任务表示能让和氏璧去秦国走一遭而完好无损回赵国。

完美契合赵王的心意,所以赵王利索将和氏璧给他让他去出使秦国。

王曰: “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04

至于有人说,赵国打不过秦国,不敢得罪秦国,最后蔺相如却用诈术骗秦王,更狠狠得罪秦王,完璧归赵了个寂寞。

那是压根儿没理清当时的外交目的。

蔺相如的任务是去给赵国争舆论高地,而不是去求和。

让其他诸侯国觉得赵国做得对,赵国原来还有这样的能人,实力不可小觑。这才是蔺相如使秦的目的。

得罪秦王本就是蔺相如计划中的一环。

回头再看这句话: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是秦国阴险狡诈、蛮横不讲理。

这注定要得罪秦王。

当时的时代背景,秦虽强于赵,但也强不了太多,六国的综合实力远大于秦,所以秦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时候外交显得尤其重要——秦国要以地换玉,蔺相如带着和氏璧使秦,本质是打舆论战,而不是缓解秦赵两国的矛盾。


05

蔺相如带着玉到秦国。

接下来该轮到秦国割地交接给赵国,然后蔺相如送上玉。

现如今玉到了秦国,秦国没有交割土地的动作,自然是秦国违约。

蔺相如使计送和氏璧回赵国便合情合理。

蔺相如用几句话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又能安排人悄无声息把它送回赵国,是大智慧。

蔺相如敢拿着玉威胁秦王玉石俱焚,还敢在送出玉后和秦王谈条件让秦王先割地,是大勇气。

在渑池之会上,形势更加恶劣,赵国已经丢地,秦王还想借机羞辱赵国。

蔺相如给赵国争回些颜面,靠的也是一腔孤勇: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蔺相如跪着请秦王,眼睛一瞪大叱,就能把秦王的亲卫喝退,把秦王吓得只能为赵王奏乐,蔺相如身上的气势不可想象。

06

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毫无水份,但这样的智勇之士,也并非独一无二。

蔺相如能官拜廉颇前面,说到底还是赵王亲眼目睹了蔺相如的威能,占了地理优势。

蔺相如的勇在别人眼里自然可贵,但在廉颇眼里不过小菜一碟,是以廉颇想不通、不服气,想要和蔺相如争高下。

不过比嘴上功夫,廉颇真要去和蔺相如吵架,其实是自取其辱。

你廉颇说自己战功赫赫,可别忘了渑池之会前赵国刚丢了几座城池,这就是你的战功吗?

因此蔺相如的高义,更在于廉颇对蔺相如不满后的表现。

蔺相如明明有一箭射穿廉颇的核武器却不拿出来,还对廉颇退避三舍,这份胸怀比英勇无畏更可贵。

07

敢于以死相搏,是大勇者。

是大勇者,却甘愿承担怯弱的骂名,才是勇者中的勇者。

廉颇不佩服蔺相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勇气,因为他自认自己也有,还表现得更好。

但当蔺相如宁愿被人说怯弱也不与自己对上时,廉颇跪下了,他认识到勇者原来还有更高层次,自己输得心服口服。

蔺相如对廉颇不服的处理,更升华了蔺相如的人格魅力。

想想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争功的几位要是少那么一点好胜心,也不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再想想网上被别人指点几句就要与人大战三百回合、越吵越偏激的自己。

蔺相如真神人也。

▼今日推荐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