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作者|七步半
“妈妈,我疼,救我”,这是16岁少年坠楼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
于行健,在外界看来就是“神童”“天才”,他短短16年人生中,获得了诸多世俗世界里的高荣誉:初三获省奥赛季军、高一全国金奖、高二入选省队等等。却在4月1日这天选择最极端的方式告别世界。
人们想不明白,这样一个站在教育顶端的天才少年,缘何会如此决绝?其答案恐怕就藏在父亲对他的悼念文里。
网络上流传着于行健的讣告,这个讣告展示了世俗眼中的天才少年、耀眼明星的一面。而同样网络上还流传着于行健父亲对他的悼念文,这里边隐藏着那个16岁少年光环之下真实的状态,已经千疮百孔、生无可恋。
父亲在悼念文中回忆了于行健短暂的一生。他降生不久,就如灵童附体、展示了超高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到,于行健从出生就是个聪慧的宝宝。或许正是这种特质,让他的父母生出了更加要强的心思。
但是随着于行健渐渐长大,“你心中的魔丸渐渐开始萌动,”父亲回忆说,“你的内心,一直就是灵童与魔丸在交织。”其实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应该过度追求外界的荣誉加持,而缺少对孩子的心灵滋养。
然而,随着父亲的阐述,我的心灵却越来越感受到于行健的自我压抑,同时也感受到小小的他,试图通过反抗来发出“求救”信号。非常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却并未给予他内心所真正需求的东西。
在出类拔萃的光环下,父亲接着说,“时而你又成为魔丸,看不起这个世界的一切,肆意挑战这个世界的规则,我行我素。”“你又如暴君一般,粗鲁的对待最爱你的妈妈,爸爸看在眼里,泪在心里。”
青春期的孩子都处于叛逆阶段,这种极端情绪应该是孩子对待压抑的一种发泄方式。如果善加引导,多多与孩子交心,我想这个少年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他的父母对他的爱,无可厚非,是满的,但可能用错了方式。面对充满极端情绪的孩子,他们却想着“爸爸妈妈想改造你,去掉戾气的一面。”
显然,戾气没办法通过改造而去掉,戾气只会被包容与温暖所融化。
接下来的阐述中,这个少年的生活状态,真的太压抑了。
“回想近几年,你失去了所有快乐。”父亲说,“爸爸妈妈知道,你存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天,都是为了爸爸妈妈,你不再喜欢学习,不喜欢运动,还有很多很多你不喜欢的事,都是在为爸爸妈妈在做。”
“因为你的内心,根本不屑做这些,但你深深爱着爸爸妈妈,你也愿意为爸爸妈妈做你不喜欢的事,我真的真的非常清楚,你做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为自己,因为你自己根本不需要这些,一切都是为了爸爸妈妈在做。”
“实际上你每天都在煎熬,多次暗示爸爸妈妈,你很想去找你的世界。”
父亲悼念文里的这些话,竟然让我想到了那个弑母的学霸吴谢宇,他的求学经历当中,母亲对他的“专制型教养”,最终导致他兽性大发、彻底变身魔丸。而与之相较,有着类似的教育经历,于行健真的是本色善良的孩子。他的最极端反抗方式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不是AI,AI可以不用在意自己的喜好和情绪,对人的管制全面臣服。显然人不能,情绪压抑在那,总有一天会集中爆发。
而非常遗憾的是,他的父母亲早就清楚他的苦楚和煎熬,但是却没有及时有效地抚平孩子内心的伤痛,以至于让孩子失去生的渴望。这里并非要谴责他的父母亲,身在局中,恐怕谁都没有“开天眼”,不知道事态发展将走向何处。
只是这个孩子的决绝离去,给广大类似的家长敲响心里的警钟。不要过分追求外部的荣誉,给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套上无形的枷锁,更不要在孩子用极端方式反抗时,还用错了爱护的方式,错失了挽救良机,最终让孩子走上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