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你执着于孩子学习和成绩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让他有一个好的未来?还是下意识地把孩子当作“投资对象”实现回报的闭环?
潘多拉的魔盒
有一位安徽“学霸”,名叫邱明。从小时候起,他的父母就一直强调要他专注于学习。
“任何事情你都可以不用管,只要保证你的学习成绩就好。”其父母带着这样的想法,将邱明“软禁”在一个名叫“学习”的囚笼之中。
家务活可以不用做,自理能力也不用锻炼,社交更不是他当前最重要的东西。对他来说,活着唯一的意义只有学习。
就这样邱明一路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
回忆他曾经的生活,哪怕是父母给了零花钱,他也根本不敢乱花,只会拿这些钱买点课外读物、文具等物品。
在父母的眼中,这又成了邱明“热爱学习,专注学习”的“证明”。最终,这成了一个怪圈,让邱明逐渐扭曲。
2024年,邱明高考考了672分。这个成绩完全可以用“光宗耀祖”来形容了。
为了奖励儿子,邱明父母给了他10000块钱,让他出去旅游散心。
很快邱明就带着奖金和行李去到了云南昆明。就在父母欣慰自己的决定的时候,警察却打来了电话。
在电话里警察表示,邱明返程路上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在卫生间里偷拍了女孩如厕的影片。
邱明的父母都傻了,这怎么可能呢?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么优秀,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呢?
一天后,他们到了邱明面前。经过受害者、警方提供的证据,以及邱明自己的描述,他确实是偷拍女生的罪魁祸首。
邱明母亲听后,狠狠地扇了儿子一巴掌,对受害者和警方愤怒地说:“就当我没生过他!”
此时此刻,邱明成了这位望子成龙母亲眼中,最大的“败笔”。
她问儿子为什么这么做?邱明的回答,就像一道惊雷劈碎了母亲前半生最重要的幻梦:
“妈妈,我好压抑,偷拍就是我宣泄的窗口,我这次也没能忍住……”
多年来,这位母亲跟自己的丈夫,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学习,最终还是不得不打开这个由他们亲手打造的“潘多拉魔盒”。
通过这样一件事,我们也要联想到自己。
莫要让学习冲刷掉人性
这种故事比比皆是,比如“北大弑母案”里的罪魁祸首吴谢宇。
他也是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最后却因为内心极度的扭曲,手刃了亲生母亲。
你能说他们天生就是作恶的坏蛋吗?我觉得不然,悲剧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向他们灌输的东西。
在电视剧《鸣龙少年》里,有两个对此鲜明的角色。
一位是普通人家出身的,被母亲以“学习最大”而全方位照顾的禹洋,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会,甚至能在大庭广众“拉裤兜”。
另一位名叫沈耀,是富家学霸,但由于其父亲对他的高要求,以及长期因学习而产生的压力,成了以“自虐”发泄情感的双相患者。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孩子只关注在学习成绩上,那么学习就不再是他进步的阶梯,而是成为冲刷其人性的“恶魔”。
真正的学习,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三观,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考试机器,或者是“小镇做题家”。
扭曲地释放
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欲望不能通过正常手段释放出来的时候,它最终会被压制得扭曲,以破坏道德甚至法律的姿态爆发出来。
在邱明的案件里,他曾向母亲坦言自己“快被逼疯”了。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以偷拍为乐,最后完全走向扭曲。
这与他的父母息息相关。在邱明的成长道路上,父母不仅压缩了他的人生道路,甚至剥夺了他的自理能力和社交的权利。
这直接导致他情绪调节能力无限接近于“真空”。
而最终换来的,就像是雨后的新芽无论如何都无法破土而出的压抑感。可想而知,这会给孩子多大的压力。
如果不想让孩子走上扭曲的道路,父母就要让孩子在自己的怀抱中,尽量自由自在地飞翔。
也要清楚,学习无非就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事情,太执着于成绩,其实会让孩子失去更多重要的东西。
希望这种悲剧不再发生,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有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家长也不要把孩子人生嫁接到自己的遗憾上了,他们是你的孩子,却不是你的“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