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在小区里玩耍。图片由AI辅助生产成。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一个门牌楼里进去,上下两层,却有六七户人家,南腔北调,十分热闹。我住的楼上有我们家,还有一家山东人,我们叫她毛师母,楼下的秦师母家跟我们关系很好,我父母出差,会把我“搭”在她家。

我母亲是宁波镇海人,虽然一直当老师,普通话已经相当不错,可方言是命里带来的语言,她一直叫玉米花“六谷胖”;日常生活里蹦出来的“精光的滑”“一钉一眼”等词汇,短小精悍,至今令我十分难忘。

隔壁的毛师母是山东人,天天做面食,还常常做锅贴,只要她围裙一系站在厨房里,我们几个孩子就激动起来,神出鬼没,虎视眈眈。厨房门前,我二哥装作很操心的样子,好像是突然想起有什么东西忘记在厨房里了,急急忙忙进进出出,还不忘跟毛师母招呼一个,示意自己很忙碌。二哥从厨房一出来,我,还有一楼妹妹就跟他围成小三角,二哥眉头一皱,神态严肃:“她包的是大葱肉馅!”我们倒吸一口气,这真是太让人振奋了,一楼妹妹仰起鼻子嗅起来,补充:还有韭菜味!此时此刻,楼下传来父亲的脚步声,我们踮起脚尖在楼梯上站成一排,看着父亲哒哒哒的步子上来,我们“心怀鬼胎”,还装作嘻嘻哈哈的样子,父亲每次看见我们这样,就莫名其妙地往我二哥头上敲“毛栗子”。二哥继续嬉皮笑脸,父亲上了楼,进屋,关门,我们的一口气才算真真正正地落了地。大家对望彼此,最后他们的目光集中到我的身上……


△邻居在做锅贴,嘴馋的小朋‍友在门口等着。图片由AI辅助生产成。

我蹑手蹑脚走进厨房,黄昏的光芒好看地散在毛师母的双肩上,阳光随着肩膀的耸动而跳跃起来。她把包得鼓鼓囊囊的大饺子沿锅子一一贴好,不像我们今天用的平底锅将饺子摆放整齐划一,而是沿着锅子贴着放了一圈。我微微探出脑袋,看毛师母掀锅盖、加水,听锅里发出“刺啦刺啦”的声响,毛师母回头,我连忙装作若无其事,然后看见她压好锅盖,走开,走前还咳嗽一下,她的人影刚刚消失,二哥他们猫着身体就闪进厨房了。一楼妹妹忙不迭地掀锅盖,二哥心急火燎左右开弓一手抓一只大饺子,饺子在手里烫得他直跺脚,我们飞速奔下楼去,冲出墙门,跑到对面的涌金公园。在淡雅冷寂的西湖的草地上,二哥将两只锅贴在手里翻来滚去,我们眼巴巴地瞅着,然后,各自咬了一口,再然后,我们就面面相觑了……记忆里除了那半生不熟的肉馅,还有就是很有嚼头的面皮,以及干了“坏事”的心虚兴奋与惴惴不安。此时此刻,黄昏的西湖有了浓抹的色调,湖里涌动的波浪泛起的金边像女孩子的裙摆褶皱,而渐渐暗下来的天光也令我们几个在夜色到来前有着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二哥让我跟在他的身后,因为他担心毛师母万一告状的话,父亲的棍棒伺候是少不了的程序。一回到家,父亲一见我们嘴边的酱油渍,举过肩膀的手终究被母亲一把抓住了,母亲快速用宁波话说:毛师母送来锅贴了!快去吃!

夜晚降临了,窗外传来南方冬天特有的飕飕的小风,头上的电灯一圈温柔的光芒照下来,我们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锅贴,锅贴底子上那层松脆与焦香,那粘在唇边的一点点碎屑,我们用手背擦去,手上的余香也足以让人回味良久。多年以后,我想起杭州老房子里的邻居,就是夹杂着这样美好的味道。这是我的邻居,他们知道你所有的秘密,却能包容与微笑待你。那些细水长流的生活篇章,因为左邻右舍的温厚,而让一个孩子对亲爱的邻居葆有长久的温暖,特别是走过很多岁月苍茫之后,那些厚道与善良,更显珍贵。


△邻居递来热气腾腾的食物。图片由AI辅助生产成。

那个时候,母亲在杭州饮马井巷小学当校长,早出晚归。傍晚的时候,我常常会站在马路边等她,一楼邻居一见此景便大着嗓门叫道“来来来屋里厢坐坐,冷煞”;后院的秦师母给我一只滚烫的山芋,语重心长:“嘎冷的天担心发寒热”;毛师母的女儿就陪我一起等,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她跟我说着什么,两个人就咯咯咯地笑,印着妈妈的脚步一格一格成为记忆里的窗户……

长大成人,结婚生娃以后,生活变得具体了,琐碎了,可邻居的感动依旧细雨润无声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上个世纪90年代,我已经开始写作,某一天,听着楼上趿拉的脚步声响,忍不住上楼去敲5楼邻居的门。门开了,邻居老周一脸憨憨地看着我:“怎么了?”我欲言又止,“指桑骂槐”起来:我家先生说,想给你们买双棉拖鞋……老周一下子明白了,说:你们放心!从此以后,楼上再也没有响过趿拉的脚步声。某一天,我们两家人一起喝酒,老周夫人揭开了谜底:你以为我们穿了棉拖鞋才没有声响?不是,我们从此以后就在家赤脚走路了。邻居间得互相体谅。我一时无语,敬他们一杯:我矫情了,真是辛苦你们了!

至于邻居之间讨一把葱,借几个蛋,要一杯醋或者酒,实在都是平常小事,岁月绵长里,邻居是你没有血缘的亲人,也是你最贴心的朋友。时代变迁,人情辗转,可邻居间的相濡以沫却是美好的歌谣经久不息。

如今的邻里关系有了新的元素。现在几乎所有小区都有了邻居群,有在里面吵架,有为了谁占了谁的车位而开战的,有楼下邻居的钢琴声让人夜不能寐被反复投诉的,还有的因为频繁卖货被踢出邻居群的……热热闹闹永远有新的邻居故事上演。当然也有让你心头一暖的事儿发生。有一年,邻居有个妹妹想去某山区参加扶贫帮困活动,她在邻居群里这么一说,立刻有人组团报名,且很快成行安排;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邻居的孩子生病了,她在群里发了语音,言辞急切心如乱麻,立刻有人站出来说“我是医生请加我微信!”后来邻居的孩子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很快痊愈。

这些年,邻居家的孩子们很喜欢来我家撸猫。有一天,邻居小婷跟我说,她家的女儿还不会包粽子,我立刻回复:让孩子们上我家来,我们跟孩子一起包粽子。


△和邻居一起包粽子。图片由AI辅助生产成。

那一天,邻居小婷的女儿、妞妞的女儿、小罗的女儿三个女孩子一起来到家里,她们都是9岁左右,我早早买好了糯米,还提前一天将粽叶浸泡起来,邻居小罗准备了纯棉包粽绳,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包粽子,大家一致决定包白米粽子。我们围站在圆桌边,我凭着小时候母亲教的那一点点技艺,跟她们一起讨论,加上一边还有邻居小罗帮忙,孩子们一开始手忙脚乱,粽叶根本裹不住糯米,米粒“炸”开来,刷啦啦地往地下掉,撒了一地的米粒。可慢慢地,粽叶在她们的手里“听话”起来,她们也渐入佳境,直至独立包好一只像模像样的小粽子,整个过程欢乐有趣且充满喜悦。当小小粽子被她们带回家时,家长们都忍不住拍照留念,在微信里对我表达了感谢,她们真诚地说:“孩子第一次在邻居阿姨家包了粽子,这会成为她们的美好体验。”

“邻居阿姨”……我莞尔一笑,我已经闻到小小粽子的青翠气息,带着少许的甜糯与草香,更久远一些,是那些呲呲啦啦作响的锅贴的声音,还有楼上无声的脚步……漫长季节的感动,是无处不在的邻居的微笑,像春天一样,停留在你的肩膀上。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

作者:王丽萍

文字编辑:杨雪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