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现代是一个信念诸神之争的社会,自由、平等、民主、共和、左派、右派……各种主义争执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有一个“主义”,不仅可以终结这些争论,为无数价值分歧建立基础共识,其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文艺复兴,还奠基、开启了现代文明。
它就是“人文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人工智能大展拳脚、对文史哲艺等“文科”大加挞伐、人越发工具化的时代,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四大价值,回答了每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人是什么”。
价值一: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无论中西,现代世界兴起之前,宗教把人看成神秩序的一部分,人匍匐在神的面前;现代世界兴起之后,科学又把人看成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不过是一种机器、一堆细胞或原子的堆砌。总之,人是不重要的。
人文主义的全面兴起,始于文艺复兴。但丁、彼得·拉克等思想家们开始把焦点放在人身上,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完美、人的幸福,并以这些作为一切思考与行动的起点。也正因此,文艺复兴被誉为发现“人”的时代。
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他的三大批判,聚焦于三大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而这三个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人是什么”。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认为这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绵延千年的宝贵传统。
韦伯说,进入现代,各种主义,如自由、保守……争论不休,这是“观念诸神之争”的时代。人文主义的出现,则为这些争论提供了价值共识,无论哪一种主义,如果不始于对个人的尊重,如果不终于对个人的捍卫,一定会成为反文明的理念。
所以说,人文主义带来的人本主义,不仅奠定了人类居于万物中心的位置,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为信念的诸神之争,提供了价值共识。
价值二:人性不完美,但有价值
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论,还是东方儒家克己复礼的传统。古代世界,对人基本持一种批判态度,宗教戒律、伦理规范、社会禁忌,甚至个人的下意识,无不强调压制本能,压制人性,才是美德,才是君子。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兴起,人们开始赞美人性。有人认为,人性是自然的延续,不应过分压制;有人强调,人性本来就理性、善良,不必过于苛责;还有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各种潜在能力,因而人人都拥有价值,哪怕是罪F也有可取之处。当然,这些对人的各种判断,最终都指向了:人是平等的,人是自由的,人是宝贵的。
莎士比亚甚至如此赞美人类——人,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优美的仪表!文雅的举动!行为上像天使!智慧上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从此以后,人类的本能、本性、欲望,不再是原罪,而是人之为人的标准。固然人性一定不完美,需要克制、改善、磨炼,但这些修炼的大前提,首先是对人性的尊重与赞美。
莎拉•贝克韦尔《为自己而活: 人文主义700年的追寻》追寻文艺复兴700年的历史,用一系列伟大思想家的生活、思想以及对历史的影响,告诉我们,为自己而活不是自私,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责任!
价值三:博雅教育,全人理念
如今,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大的难题,甚至没有之一。人们感叹教育只是在生产螺丝钉、有文化的野蛮人。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实只知道工作赚钱,人文精神匮乏、道德感缺失,甚至生活都找不到意义。
人文主义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教育理念。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教育不是技术训练,人不能只有“文化”没有“灵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唤醒和发展人的潜能,将人培养成为身、心、灵都完整的、全方面发展的人——理智与情感、科学与人文、外在与内在、身体与灵魂都要富足、健康。
也正因此,《艺术,让人成为人: 人文学通识》一书特别强调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价值,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无限的人”。
如今,古希腊罗马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重新复活、19世纪后为对抗大学过度专业化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兴起,以及最近十几年无数教育家鼓与呼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的火爆,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展开。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爆发,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缩减“文科”建制,工业党、理工强国党对人文学科越发不屑一顾。套用哈佛校长福斯特所说,“人文主义教育,可以确保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在胡说八道。”
价值四:品味经典,弥补裂痕
作为中国人,我们经常感到中国与西方、现代与古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很多人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古今之争、中西之别。厚古薄今者、厚今薄古者、崇洋媚外者、本国中心者,不一而足。
人文主义的兴起,其实打破了这种表面区别。张源《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一书中就发现,中国人文主义引介人白璧德,曾盛赞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异曲同工;佛教与基D教、儒教的人文理念并无二致;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与中国的先秦诸子留下的古典思想,历久弥新,跨越古今、打通中西,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也就是说,人文主义特别重视古代人文经典的教育与阅读。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传承,而成其为人。仔细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才可以达到人生的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做人的标准。
到了现代,人文主义更是提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举。这样人与人、自然、社会乃至自我的和谐,才能成为可能。徐贲《阅读经典》一书中反复梳理美国人文通识教育的书单,其中既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经典,又有伽利略《星空信使》、笛卡尔《谈谈方法》这样的自然科学专著。
古代经典,其实弥补了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方所谓的“裂痕”。
总之,没有人的地球,和荒芜的沙漠没有区别。人之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的重要、人性的伟大、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历史宝贵。这是人文主义最大的价值,也是人类能继续存在的前提。
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急需人文主义的滋养。为此,诚挚推荐“西方文人经典演讲路”,一套全面、系统,由浅入深读懂人文主义的绝佳套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一键收藏。
西方人文经典演讲录
↓稀缺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