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侗族大歌的嘹亮助威声在足球场回响,一场跨越山海的体育情缘在闵行上演——4月12日,贵州“村超”足球队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于闵行校区胡法光体育场与上海交大校队展开11人制友谊赛。

这场以球为媒的体育对话中,诞生于西南山乡的足球热潮与高校体育文化深深交融……

跨越山海,再续“足球情缘”

大家因为热爱足球聚在了一起,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到上海。”贵州榕江大利侗寨足球队队员盘应权说。这位皮肤黝黑的贵州瑶族青年,向记者讲述了其所在的贵州“村超”的由来,“我们贵州榕江的人民都比较喜欢看热闹,也喜欢看足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好的足球环境。在交大,我同样感受到这种热烈的氛围,让我非常激动。”


“村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榕江县几个村子的足球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比赛。起初,这只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随着“村超”知名度的不断打响,海内外“圈粉”无数,如今已成为一项现象级的乡村体育赛事。不论全县各乡镇的大小赛事,村民们总会聚集在球场边,为自己村的队伍加油助威。

而足球,同样是上海交大百年体育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早在1901年南洋公学时期,校队便与圣约翰大学上演“双雄争霸”,引得万人空巷、专乘火车来沪观战。此后,交大足球更以“新生杯”“希望杯”等品牌赛事扎根校园,年均百场比赛、千余人参赛的规模,让“体育强国”的精神代代相传。


2024年1月18日,上海交大师生足球队曾跨越千里,在贵州榕江一中的球场上与“村超”球员切磋技艺,这是双方的首次相遇。上海交通大学校队球员李思宸始终记得身临贵州榕江球场时的震撼,“他们每个村的村民全体出动,在看台上给村里的球员们加油。

彼时,这支由村民、教师、学生组成的“草根劲旅”,用脚法质朴却充满生命力的足球语言,让交大球员们深切感受到“村超”背后“人人可参与、处处有热爱”的乡村体育精神。如今,贵州村超组委会派出大利侗寨足球队回访上海交大,用11人制友谊赛续写跨越山海的体育情缘。



“贵州村超”球员对足球的热爱,也深深感染了李思宸,“在候场时,他们也会主动和我们踢一踢,感觉很亲切,真的是把足球变成了彼此交流的一种方式。”当记者问及为这场时隔一年多的“好友见面”做了哪些准备时,李思宸简短有力道:“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才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村超加油!交大加油!”赛场上,“村超”球员以灵活穿插展现黔地足球的野性活力,上海交大队员则凭借精准传控体系演绎战术素养,攻防转换间尽显团队默契与执行力。最终,双方3∶3打平。

以球为媒,“村超”再添新力

榕江、榕江,瓜果飘香,快来尝一尝嘞!”赛前,身穿侗族传统服饰的拉拉队将当地瓜果、美食送给球迷品尝。这次,和贵州“村超”一起来的,还有贵州美食、榕江特产,以及非遗蜡染、竹编、刺绣……


中场休息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天地人间充满爱》、榕江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卓给者》让在场观众沉浸式体验了非遗盛宴。



赛场之外,一场可看、可听、可品的黔地民族文化展同步绽放,赛事变成了文化联欢, 竞技场成为文化交融的舞台,其中,足球与传统文化两大元素的巧妙融合,正是“贵州村超”备受瞩目的流量密码。

我们不单单是要做个乐子,还要做成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子。”榕江县委书记徐勃介绍,“村超”融合了体育与传统民俗文化,至今为止,已有来自中国各地超1800支球队和52个国家及地区1200名国际球员带着各自的美食与文化赴榕江“以球会友”,小县城有着大梦想,“我们就是一座城,一群人,一个梦想,一股劲,我们要将村超做成非商业化的世界杯比赛,培养更多的球员‘为国踢球’”


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城乡对话的语言;文化不仅是展示,更是共生共荣的种子,“贵州村超”如同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正在向更广阔的土地延展、扎根、生长,而上海交大,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一,未来将继续为其提供滋养。

据了解,比赛期间,上海交大与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共建座谈会、签署社会实践协议,未来将围绕“体育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深入黔东南开展足球支教、非遗调研等项目。


“榕江有很多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运动、活动,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我们也将进一步以体育为媒,构建人才交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校工会主席于朝阳谈道,“希望我们的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走进贵州、走进榕江,在乡村振兴的这片热土上大展拳脚,感受我们祖国日新月异。


记者:宿铭珊

视频:王淑均 姚俊杰

初审:汤婧娴

复审:方雨斌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