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编辑| 刘渔

“穷鬼天堂”迪卡侬,在涨价之后,迎来了一场阵痛。

3月28日,迪卡侬宣布Javier López接替Barbara Martin Coppola担任全球首席执行官职位,这一突然的高层更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几天后,迪卡侬发布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虽然公司营收同比提升3.8%至162亿欧元,但净利润却从上年的9.31亿欧元下滑至7.87亿欧元,同比降幅达15.47%。

营收微增、净利大跌,说明迪卡侬其实越来越难卖出去了,这或许也解释了此次高管变动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迪卡侬凭借"极致性价比"的定位在全球体育用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一度被消费者视为"大牌平替"的首选。

然而近两年来,迪卡侬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性价比标签了。

2024年3月,在Barbara Martin Coppola的领导下,迪卡侬宣布全球品牌焕新计划,不仅更换了品牌标识、调整定位,还升级产品组合,提高自有品牌价格线。

同期,迪卡侬从lululemon挖来前中国区品牌负责人张晓岩担任中国区首席市场官,被业界视为迪卡侬向高端市场进军的重要信号。(详见《》)

品牌焕新之后,迪卡侬部分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如登山裙从99.9元涨至129.9元,运动鞋垫从49.9元涨至59.9元,抓绒外套从249元涨至499元。在瑜伽服领域,新款售价突破500元;自行车高端系列EDR RIVAL价格则高达2万余元,最高甚至超过6万元。

这一系列调整引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热议,"迪卡侬开始抛弃穷鬼了吗"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对于价格调整,迪卡侬方面回应称,公司始终是初、中、高阶全品覆盖,高端化只是局部策略。随着市场对中高端产品需求提升,迪卡侬在这一价格带进行了新的选品,导致产品单价有所上升,但总体仍以性价比为主要特征。

然而据社交媒体反馈,不少基础款产品也出现了明显的涨价趋势。此前,我们也在《》一文中提到过,迪卡侬的忠实用户粘性、复购很高,但涨价却劝退了不少忠实老用户。

未来消费团队认为,迪卡侬的“品牌升级”,从品牌建设层面来说,显然有点吃力不讨好——一方面迪卡特需要摆脱“性价比”标签,也就是放弃了其最大优势;另一方面中高端的品牌价值短时间难以形成共识,也就难以构建用户信任,从而推动产品转化。

因此,迪卡侬会有一个转型的空窗期出现,这也会体现在财务表现上。


在门店扩张方面,迪卡侬的进展也不如预期。根据官网信息,目前迪卡侬中国门店数量约200家,远低于2014年制定的500家目标。

最新计划显示,未来两年内迪卡侬计划在中国新开及升级门店年均数量为20至30家。

值得注意的是,迪卡侬近年来正改变以"大卖场"为主的模式,密集开设小型门店。自2024年底以来,迪卡侬在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出多家新标店,面积多在1000-2000平米之间,产品种类更专业化和精细化。

这一调整除了降低房租等开店成本外,也与高端化战略相呼应,通过聚焦垂直品类如自行车、滑雪、瑜伽等,试图避免与自有大卖场业务直接竞争。

然而,渠道调整也面临挑战。相比大型门店的"低价引流+全品类"模式,小型门店SKU减少且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可能导致价格敏感型客户流失。

同时,在骑行、滑雪等细分领域,针对高端产品,消费者仍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始祖鸟等专业且网红的户外品牌。另外,美邦、zara、蕉下等诸多品牌,其实都瞄准了户外服饰赛道,市场供给其实十分充足,竞争也就十分激烈。

财务数据显示,迪卡侬近年增长持续放缓。2021-2023年,其收入同比增长率从21.3%断崖式下滑至1.15%,净利润基本停滞在9亿欧元左右。

在这一背景下,2022年上任的Barbara Martin Coppola主导了一系列数字化转型举措,使电商业务销售占比从17%提升至20%。但最新业绩显示,2024年净利润仍下滑15.47%。

相比职业经理人Barbara,新任CEO Javier López在迪卡侬拥有26年工作经验,曾在集团数字化、物流、零售等多板块担任核心职务。迪卡侬集团董事会主席Julien Leclercq表示,新CEO将聚焦"可持续增长与创新驱动力",延续品牌焕新战略。

鉴于Javier López在供应链等领域的丰富经验,或许能为迪卡侬平衡成本提供新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稿件内容沟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

更多内容请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