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春秋战国那风云激荡的岁月里,从一个相对边缘的诸侯国逐渐崛起,最终实现了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三位非秦国本土出身的杰出人物——商鞅、张仪与范雎。



他们三人都和曾经的战国霸主魏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就是这样一个一度强盛的国家,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才流失,最终走向衰落。

相反,地处偏远的秦国,凭借着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开放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商鞅、张仪、范雎等魏国精英,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霸业。



那么他们三人是怎样帮助秦王完成统一六国这一霸业的?

魏国强盛,却频造人才流失

魏文侯时期,魏国涌现出吴起等优秀将领和李悝等杰出改革家,他们凭借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让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武卒的强大威慑力使其他诸侯国都感到恐惧,而李悝变法也让魏国经济蓬勃发展,国家实力空前强盛。



然而,魏国也难逃盛极而衰的规律,昔日霸主的地位开始面临挑战。

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政治开始倒退,贵族重新掌权,过去那种积极改革、奋发向上的精神渐渐消失了,魏国变得越来越保守和封闭。

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想要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在魏国压抑的政治环境下感到无法发展,很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他们纷纷离开了魏国,选择去其他的国家寻找机会,希望在那里能够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理想。

信息来源:《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魏策》等篇章中,详细记载了“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建立了赫赫战功;李悝变法使“魏国富强,遂与大国抗衡” 。

吴起是魏国的杰出将领,战功赫赫,然而,魏相公叔痤心怀嫉妒,设计陷害吴起,迫使他离开了魏国。



最终,吴起选择了楚国,帮助楚国推行改革,使楚国迅速强大,成为了秦国的一大威胁。

公孙鞅(后取名为商鞅)怀揣着治理国家的远大理想,但在魏国却屡次受挫,无法得到重用,他感到失望,带着李悝的《法经》,前往了秦国。

张仪是一位口才出众的纵横家,曾在魏国四处游说,但始终没有得到赏识,“困于楚”的经历更显现出他怀才不遇的处境。



范雎因为遭受谗言陷害和魏相魏齐的迫害,被打得遍体鳞伤,还遭受了被公开羞辱的巨大耻辱。为了保住性命,他不得不改名换姓,跟随秦国使者王稽逃离魏国。

这段屈辱的经历,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将影响他日后在秦国的政治生涯。

这些魏国的“弃子”,内心对故土的情感十分复杂,既有眷恋也有怨恨,他们将在秦国得到了秦王的赏识。



他们三人满腔的热血却怀才不遇,而秦王因为他的知人善用而获得了不少忠心的良将。

“复仇者”的崛起

商鞅来到秦国时,秦国国力衰弱,人民贫困,经常受到其他国家的欺负,秦国地处偏远的西部,被中原诸侯看作不开化的地区,甚至被魏国用长城围困在关中。

中原各国,不论大小,都认为秦国是未开化的蛮族,不接纳它进入华夏文明的圈子,这使得秦国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急需变革来摆脱困境。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他渴望得到贤才,因此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

这向天下公开宣告,无论何人,只要能帮助秦国变得强大,秦孝公都愿意给予最高的官位和封地,共享权力,以此吸引各方人才前来辅佐。

商鞅来到秦国,时机正好,他借鉴李悝的《法经》,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推行法治,鼓励百姓努力耕田和打仗,废除旧制度,建立起一套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系,把秦国变成了效率极高的战争机器。

信息来源:《史记·商君列传》中秦孝公求贤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他颁布《垦草令》,鼓励大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显著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得到了秦孝公的充分信任,为他日后更大范围的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风气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显著提升。商鞅这位强硬的改革家,以其坚决果断的作风,彻底扭转了秦国的国运。

然而,商鞅也因此得罪了许多权贵,秦孝公去世后,他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最终被贵族势力构陷,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车裂之刑。

张仪的连横捭阖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开始将矛头指向东方六国,各国发现单独对抗秦国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的扩张。



苏秦是合纵策略的关键人物,他凭借高超的游说技巧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成功促成了六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六国联盟的建立,对秦国的东进计划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秦国想要继续扩张,就必须先打破这个联合阵线,否则将面临来自东方六国的持续威胁。

《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张仪“说楚怀王……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怀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当时,秦国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瓦解其他国家联合对抗自己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向东方扩张。



这个时候,张仪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样,正好帮助秦国解决了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他的到来,为秦国打开了突破困境的大门,使得秦国摆脱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张仪是一位口才极佳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凭借出色的辩论技巧,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运用利益诱导和夸大事实等策略,成功离间了六国之间的联盟关系,让秦国获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仪巧妙地破坏了齐国和楚国的联盟,他许诺将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以此引诱楚怀王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楚怀王轻信了张仪的承诺,背弃了与齐国的盟约,然而,张仪出尔反尔,最终只给了楚国六里土地,这使得楚怀王深受其害,秦国也得以各个击破其他国家。

楚怀王被气得不行,发兵攻打秦国,没想到在丹阳被打得惨兮兮,损失很大,张仪的计谋虽然带着欺骗性,但确实帮秦国向东扩张铺平了道路。



他让其他诸侯国非常害怕,不敢轻举妄动,就算他什么也不做,天下也不敢生乱,因为他强大的影响力,东方六国没法团结起来抵抗秦国的进攻。

范雎的远交近攻与夺权之争

在范雎来到秦国之前,秦国一直在对外扩张,但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四处征战,导致国家疲惫不堪,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范雎来到秦国后,很快发现了秦国面临的难题,于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策略:远交近攻,他建议,秦国应当和遥远的齐国搞好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攻打附近的韩、魏等国家上。



只有先把后方稳定下来,才能集中力量向外扩张。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范雎入秦后向秦昭襄王献策,“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



“远交近攻”策略的关键在于稳扎稳打,得到一寸土地就等于为统一天下增加了一寸资本,得到一尺土地就能增加一尺资本。逐步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秦昭襄王采纳了这个战略,立刻开始执行,在范雎的辅佐下,秦昭襄王顺利清除了宣太后和魏冉等外戚的影响,夺回了秦国的统治大权。



范雎也因此被任命为丞相,一跃成为秦国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秦国朝堂上拥有了决定性的发言权。

秦国在对外策略上,明确选择了“拉拢远的,攻打近的”方针,他们先稳住齐国,让它放松警惕,随后集中力量进攻韩、魏等国,一点点地吞并周边国家的土地,从而增强自身的实力。



秦国能在战国脱颖而出,统一六国,固然离不开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的努力,但更关键的是秦国统治者的人才战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