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见见毛岸平!”
2007年,毛岸青躺在北京301医院的病床上,瘦弱苍白的身躯,暗示着他的病情非常严重。就在这时,他却提出了一个要见一个人的要求。
毛岸平是毛主席堂弟毛泽连的儿子,也就是毛岸青的堂弟。
妻子邵华顿时明白了毛岸青的念头,泪流满面……
年少流浪
“我很同情岸青,他很小就和岸英在上海街头流浪,受尽了苦难,对他的刺激很大。”1947年,解放战争初期,留学苏联10年之久的毛岸青,终于回到了祖国,毛主席抑制不住地激动,却也自觉亏欠两兄弟。
谁能想到,开国领袖的儿子,曾经一度流浪街头。
1927年8月,秋收起义的前夕,毛主席悄悄回到湖南板仓的家中,与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告别。彼时,毛岸英5岁,而毛岸青才刚刚出生。
主席依依不舍,唯恐这是最后一面,却没想到,生死离别来得太快了。
同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抓捕并杀害了我党人士和爱国人员,对毛主席、朱德等一众我军我党领导人还进行了悬赏令,其家人们也赫然在列。
作为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深知手段残忍的反动派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但她也不愿意影响主席的革命工作。
主席走后,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斗争。1930年,由于叛徒出卖,她和孩子们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
当时,湖南军阀何键,因为红军两次攻打长沙,将怒火全部宣泄在了杨开慧的身上,对她用尽了各种酷刑,还威胁她:“只要你登报宣布与毛离婚,会放你一马。”
可杨开慧宁死不屈,留下一句:“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她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
不久后,毛主席得知噩耗,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更令主席着急的是,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生死攸关。
好在,长沙各界的爱国人士,声讨何键,他们被释放,被送往上海,由毛泽民照顾。可当时,叛徒顾顺章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陷入一片混乱中,而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因此失去了下落。
那段时间里,11岁的毛岸英和6岁的毛岸青,在街头相依为命。
作为哥哥的毛岸英明白自己的身份会给组织和父亲带来麻烦,不敢向任何人求助,只能做些跑腿的工作,时常食不果腹,住的地方也非常简陋。
一次干活中,毛岸青被女老板扔出的铁钎打伤后脑,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没人能想象到,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战争时代,他们两个未成年的小孩如何熬过了3年的春夏秋冬。
1936年,我党人士董健吾终于在街头发现了两人,按照毛主席的要求,将他们送到苏联。
之后,毛主席与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通信,互诉思念。但一直令主席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就是毛岸青的病情。
在苏联时,毛岸英不仅加入了共青团,还考入了列宁军政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逐渐显露出军事才能,但毛岸青却束缚于身体状况。
不过,他却没有搞特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要求上前线,积极运输伤员。
毛岸青越努力,令毛主席越亏欠,在毛岸青回国即将重逢时才会失态。身边的卫士不忍主席继续伤心,说:“那不是您的错!”
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无数人志士们为了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若没有他们,恐怕就没有新中国,而毛主席付出了更多牺牲,不止杨开慧,毛泽建、毛泽覃、毛泽民,以及后来的毛岸英。
而且,对毛岸青来说,父亲毛主席更是一个英雄。但是,年少丧母的痛苦,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思乡情切
1950年5月,按照毛主席的嘱托,毛岸青回到了湘潭老家。
走前,主席还特意叮嘱他:“到韶山不能骑马,这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人民最起码的礼貌。”
与主席一样,毛岸青对湘潭怀有浓浓的思乡情,而这种情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将越来越无法割舍。
2007年,毛岸青因病情严重,住进了医院。
或许是到了已知天命的年纪,他格外思念父老乡亲,也更加怀念自己的母亲,但他的身体已经无法回乡探亲,于是拜托妻子邵青,将堂弟毛岸平请到北京。
可是,毛岸青没等到毛岸平,就因为突发心脏病离世,邵华按照丈夫遗愿将这份思念传达给了毛岸平:“岸青想回一次韶山,见一面,但走得太匆忙……”
毛岸平泣不成声。
2008年,毛岸青的骨灰被安置在了母亲杨开慧的旁边,圆了他母子团聚的夙愿。同年,邵华去世,与毛岸青葬在了一起。
不久前的清明,毛岸青之子、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带着家属回到韶山祭祖,延续了祖父辈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