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夏天,毛主席病情急剧加重,在弥留之际,叶剑英曾来他病床前作最后的诀别。

叶剑英走到毛主席面前时,本来紧闭双目的毛主席忽然睁开眼,当看清眼前的叶剑英,毛主席情绪忽然激动起来,他努力抬起手招呼叶剑英过来。

毛主席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点了几下,叶剑英不解,可毛主席却没有解释。



为何毛主席会特意招呼叶剑英过来?他在叶剑英手背上轻点几下是什么意思呢?

“儒将”叶帅

毛主席和叶剑英有着深厚情谊,他曾经对叶剑英说“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据我党领导人回忆,毛主席不止一次提到过送给叶剑英的两句话,毛主席是何用意呢?

毛主席是借用这两句话夸赞叶剑英,称叶剑英“能够在大关节处看清要害,做事情从大局出发,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从此事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叶剑英的欣赏和信赖,叶剑英也没有辜负毛主席,他曾经三次在我国历史的险要关头挺身而出,立下大功。

分别是哪三次呢?

叶剑英第一次“挺身而出”是20世纪20年代初。

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当选大总统后没多久,他曾经的属下陈炯明便在广州发动了兵变。



1922年6月中旬,陈炯明派遣了4000多人围攻孙中山所在的总统府和他的观音山粤秀楼,孙中山紧急转移到了停在珠江上的永丰舰。

当时,25岁的叶剑英是海军陆战队的一名营长,参与了护卫孙中山的作战行动,深受孙中山重视。

随后,孙中山任命叶剑英为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让他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行动。叶剑英在讨伐作战中英勇的表现受到了孙中山的褒奖。



第二次是在南昌起义前。

叶剑英有勇有谋,在黄埔军校和两次东征中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1927年,周总理等人酝酿发动南昌起义,叶剑英按照计划继续跟着第四军行动,不曾想,南昌起义一事被泄密了,汪精卫秘密策划试图歼灭贺龙和叶挺等人部队。

叶剑英得到消息后,立即将此事告知给贺龙和叶挺,让他们立即率部队离开南昌,粉碎了汪精卫的阴谋。



只不过,张发奎等人不甘心,依然想要追捕贺龙等人。叶剑英挺身而出与他们周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张发奎等人放弃了追捕计划。叶剑英此举保护了我党的武装革命。

叶剑英第三次“挺身而出”是在广州起义前。

那时候,叶剑英已经加入我党,但他选择隐藏身份,继续待在老蒋这边为我党提供情报,并培育我党的武装力量。

同年9月,叶剑英按照我党组织指示,与广州地下党负责人黄锦辉接头,加入策划广州起义。



叶剑英明面上辞去了教导团团长一职,暗中和教导团内的革命官兵联系,号召他们加入我党。同一时间,叶剑英还扩充了第四军警卫团,壮大我党的革命武装力量。

1927年12月前,叶剑英劝说张发奎调大部队离开广州,让广州起义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可惜,张发奎等部队反扑过猛,火力薄弱的我军最终只能无奈撤出。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叶剑英协助毛主席和朱德指挥作战,还为我党培养出了许多军事人才。

1935年8月,叶剑英及时的汇报让毛主席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使我军脱离了险境。



事后,毛主席说“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种种事迹都说明,毛主席是十分信任叶剑英的。

在毛主席弥留之际,他见到叶剑英,急切地招呼叶剑英过来也能透露出,他有事情要委托叶剑英去办。

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无声的遗嘱

1976年7月6日,毛主席病情恶化。

许多中央委员们都来医院和毛主席作最后的诀别,叶剑英也在其中,他们一个接着一个走到毛主席的病榻前和他告别。

轮到叶剑英时,毛主席似有所感,睁开了紧闭的双眼,待看清面前的叶剑英时,毛主席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手臂轻轻抬起想要招叶剑英往前走一些。



可此时的叶剑英悲痛不能自已,哭得眼眶红红,泪眼婆娑,没有察觉到毛主席微弱的动作。

叶剑英走出病房时,毛主席明显激动了,据旁边的护士回忆,毛主席忽然意识清醒,抬起手招呼叶剑英回来。

护士注意到,立即上前拦住叶剑英说,“首长,主席招呼您呢”。

叶剑英愣了下,随即快步走回毛主席病榻前,只见毛主席嘴唇微动,却没有听见声音,叶剑英俯身靠近毛主席也没有听清楚。



叶剑英悲痛难耐,握着毛主席的手又落泪了,他等了许久,始终没能听到毛主席的声音。

毛主席似乎也意识到这点,他挪动了手指在叶剑英的手背上轻轻敲了几下,随后便又沉睡了过去。

叶剑英百思不得其解,毛主席留给他的“无声遗嘱”是什么意思呢?毛主席想让他做什么?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叶剑英得到了答案。



当时,因张春桥等人的原因,社会风气不太好,叶剑英思来想去认为毛主席最放不下的就是党和人民,在他手背上敲的几下,大概率是希望他能拨乱扶正。

叶剑英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在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的帮助和协作下,社会发展走回了正轨,在短时间内更上一层楼。

这也是叶剑英第四次为党和人民挺身而出,这一次他完成了毛主席临终前的无声遗嘱。



上世纪80年代,叶剑英鼓励珠海和深圳的官员们大胆创新,并经常会见港澳人士,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像永不熄灭的烛火,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份无声的遗嘱》 20150429
[2]南海网 《从广州起义到长征 叶剑英关键时刻屡立大功》 20120320
[3]澎湃新闻 《学党史|叶剑英:重大历史关头四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2021033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