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争,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古籍中常用的“兵燹”“涂炭等词,即是对其破坏效果的概括描述。胶东半岛在古代的战争频次虽然不如中原地区高,但“兵燹”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明末爆发的孔有德之乱(登莱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孔有德之乱过程中,登州(蓬莱)、黄县、招远、莱州(掖县)、平度等地均遭兵燹。其中,登州府城所在地蓬莱首当其冲。该城自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陷落之后,长期被叛军占据,直至次年二月才被明军收复。期间,蓬莱士民死难者众多,城内地标建筑(官衙及各类庙宇)也多被焚毁,相应情况在清代修撰的《蓬莱县志》中皆有记载。接下来,本文就节选部分曾被焚毁的建筑名录(后来基本都重修),以帮助大家管窥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蓬莱县治(即老县衙),府城钟楼迤东,明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建……崇祯五年毁于兵,六年知县左永图、十年知县刘邦弼相继重修。

——八蜡庙,旧址在赤山,明嘉靖六年,知府游涟移置阳关之西亭,去郡城五里许,崇祯五年毁,移置西关。

——城隍庙,府治(即登州府衙)西南,明洪武元年(知州)李思齐建,三十四年知府毕汝舟修……崇祯五年毁,十一年重修。

——关帝庙,府治南,元至正元年建,明洪武十七年重修,成化十一年总督备倭永康侯徐安改建今址……崇祯间毁于兵,七年重修……

——东岳庙,府城南关外,宋开宝年间建,万历中知府徐梦麟重修,崇祯五年毁(后重修)。

以上建筑均明确记载为崇祯五年或崇祯年间毁于战火。除此之外,蓬莱县的学宫(古代州县官方的教育场所)也有“毁于兵”的记录。虽然损毁时间没有详细标注,但结合上下文以及历史背景,基本上也可断定是毁于崇祯年间的孔有德之乱。

如此众多且重要的建筑(县衙、学宫、城隍庙等)都遭到战火焚毁,孔有德之乱给蓬莱带来的破坏程度可见一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