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近声色,励精图治的年轻君王,是如何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国的不归之路的。“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明朝以后,潮汕地区一带百姓有个风俗,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为"太阳公生",家家户户燃烛焚香,备办祭品,齐集于埕头望北遥遥跪拜"太阳公"。为何太阳公生呢?
相传,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十八日,李闯王攻陷北京皇城。次日凌晨,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只得自缢于煤山。
四月二十九日,李闯王称帝,改国号大顺。次日离京。
五月一日,满清占领北京,明朝宣告灭亡。尔后,中原百姓不甘忍受亡国之耻,纷纷揭竿举义,反清复明。仅揭阳一县,于清顺治二年(1645),便有霖田都武生刘公显于南塘山聚众举义,兵分九路,号称九军。攻城夺地,反抗清廷。紧接着又有蓝田都白石寨寨长黄质白,聚众反清,义军号称长龙军,震撼满清皇朝。
后来,各路义军皆因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先后都被清廷镇压下去。
自此,潮汕百姓眼见武装举义不成,只得把反清复明之志寄托在怀念戒欲勤政的崇祯皇帝上。时本县有一爱国志士,带头发起百姓于每年三月十九日,集会祭祀崇祯,命名为"太阳公生"。一方面以避清廷疑忌;另一方面暗伏盼望光明一一光复明朝之意。
从此,此风世袭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