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佳霖

“开卷有益,您读到的这本书为《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它涉及两个概念,一是北京中轴线,二是非遗之旅。”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李建平在此书序言中开门见山。在4月8日举办的《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新书分享会上,李建平以“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为题作了主旨演讲,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北京中轴线、什么是非遗之旅以及怎样体验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2024年8月12日,从景山向北边鼓楼方向拍摄的北京中轴线景观。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此次分享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是北师大附中本学期系列讲座的开场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近千名师生参与。

据了解,《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的撰写工作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史地工作者,系统梳理了北京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以物言事、以古联今”的叙事手法,通过近400张珍贵历史图像资料,细致呈现15处标志性文化遗产点,串联起北京中轴线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周边区域的主要街巷、胡同、会馆、故居、四合院、老字号等,凸显了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脊梁与城市肌理的关系。

李建平介绍,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在于,每处遗产点都呈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表达。天坛、祈年殿的建筑形制是物质载体,但它承载的“天人合一”哲学、二十四节气农耕智慧等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钟鼓楼“晨钟暮鼓”的报时传统不仅指导了古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更告诉我们时间宝贵,要珍惜时间;永定门的风筝、天桥的曲艺、故宫的宫廷礼仪,这些非遗项目蕴含着“厚德载物”的家国情怀;磁器口一带的玉器制作、料器制作等技艺不仅展现北京作为手工艺中心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非遗是解读北京中轴线7.8公里沿线的文明密码。当你读懂这条线上的时间哲学、生活智慧,就会明白何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听完讲座,觉得这本书就像个密码本。”北师大附中几名学生现场翻阅后说,这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信息量巨大,由专业人士讲故事,求真务实,有利于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是我社尝试传统文化主题图书出版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对‘竭诚为读者服务’的韬奋精神的长期践行。”该书出版方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表示,随着《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新书在各大书店及线上平台销售,出版方将配合开展一系列“进学校”“进社区”的阅读活动及有关文旅活动,希望助力北京中轴线上非遗的创新传承,为社会公众提供“图书+”知识产品服务,融入当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热潮。

2024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中轴线已成为北京文化旅游业的关键词之一,以其为核心,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文旅线路和知识产品。李建平认为,中轴线的保护与时代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比如钟鼓楼周边的胡同改造项目,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而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走进中轴线,“在行走中阅读”,这种沉浸式阅读不仅能激活历史记忆,更能在脚步丈量中建立独属自己的中轴线认知坐标系。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可作为广大游客的“文化护照”,在书的引领下领略北京的文化魅力。北师大附中活动负责老师表示,接下来师生们将通过实地探究、非遗手作体验、中轴线徒步等形式,将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融入城市空间探索,引导学生在行走中轴线的过程中建立跨学科思维,传承文化根脉。

来源:中国文化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