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昆仑山北麓的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来自八公山区教体局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援疆教师沈干刚刚结束中考复习讲座。这位跨越5100公里从淮河之滨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英语教师,用近一年时间在黄沙漫天的戈壁滩上书写着动人的育人故事。
2024年9月,当沈干第一次踏上皮山县的土地时,肆虐的沙尘暴给沈干一个“下马威”,但比自然条件更触动他的是九年级两个班学生怯生生的眼神——两个班的英语平均分不到40分。面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沈干独创“情境浸入式”教学法: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成英语童谣,用艾德莱斯绸图案讲解介词用法,把巴扎集市场景搬进课堂。一年后,这个班级英语平均分提升了十几分,让原本沉默的课堂焕发出活力。
“教育援疆不仅要当好老师,更要培养永不离开的教师队伍。”在承担两个毕业班教学任务的同时,沈干主动担负起九年级英语组教研组长工作,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工作落到实处。课余时间,总能看到他带着青年教师磨课的身影。本学期,他先后为淮南师范学院的实习生及安徽实验学校的老师开展了多场专题讲座,系统分享“分层教学法”和“边疆地区英语学习动机培养”经验。
他指导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娜比拉已经从一位刚上讲台的新老师成长为校级优秀教师。九年级学生伊木然江在作文中写道:“沈老师的课堂像石榴籽一样饱满,他让我们发现英语不只是考试科目,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由于工作出色,沈干于2024年11月荣获皮山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但他更珍视的是那张学生悄悄放在他办公桌上的节日贺卡,是古尔邦节时家长执意送来的手工刺绣茶杯垫,是深夜备课咳嗽时突然出现在窗台上的润喉糖。当被问及援疆最大的收获时,这位总是风风火火的安徽教师突然温柔了眼神:“你看校园里那些开始主动用英语打招呼的孩子,他们眼里的光,就是教育工作者最珍贵的勋章。”
从淮河之滨到昆仑山下,沈干和他的援疆同事们用知识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他们的故事印证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融。正如沈干所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就是教育工作者最璀璨的勋章。”
万里边疆赤诚来,丹心一片育英才。沈干和他的援疆同事们正在用知识与爱心,在祖国西陲浇灌出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魏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