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长城蜿蜒在褐色的山峰上格外雄浑,长城两侧白色梨花竞相绽放如雪花点缀,而在长城、山峰的怀抱中,一汪池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这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呈现于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角山长城景区。这里,长城串联起景区、景点,融合山、池等元素,让游客和市民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春天的无限魅力,也谱写着山海关长城资源、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山海关区整合老龙头、天下第一关、角山长城等核心资源,打造“山海相连、关城一体”的全域旅游线路。(资料图片)记者 刘剑 摄

近年来,山海关区依托得天独厚的长城资源,以做大做强长城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动长城旅游、文化、经济融合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科技赋能+创新传承

打造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作为长城种类最为丰富的战略要冲,山海关区构建起全国领先的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其“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传承”模式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示范案例,近两年累计申请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超6000万元,在文物修缮展示、世界遗产监测、文物活化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在长城本体保护中,完成北水关墙体保护展示等6项重点工程,推动山海关长城的预防性科技保护……山海关创新运用“工程修复+智能监测”双轮驱动模式,科技守护长城根基,2024年,山海关“智慧长城”云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等7类数据源,构建全域数字孪生系统,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水平。此外,山海关区今年还计划投入2708万元实施北翼城遗址保护、遗产地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5项工程。

在文化价值活化方面,山海关打造出“数字化展陈+教育传承+非遗创新”三维体系。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AR技术打造8大沉浸展厅,试运营期间接待研学团队超12万人次;教育系统构建全链条传承机制,23所学校开设长城主题课程,“长城积木编程课”斩获全国STEAM教育创新奖;非遗活化工程成效显著,“二月二”舞龙大会吸引9省市32支队伍同台竞技,研发的长城砖雕盲盒、戚家军粮酥等7类省级非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形成“文物说话、历史鲜活”的生动局面。

目前,山海关已形成“本体保护-价值阐释-活态传承”的完整链条。山海关区的长城科技保护精度、文化传承深度、业态创新广度,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随着北翼城遗址考古公园等项目的推进,“天下第一关”正书写着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时代答卷。

创新发展+多元融合

打造长城旅游体验升级版

依托天下第一关、老龙头等长城核心资源,山海关区通过“科技赋能+业态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文物活化+文旅融合+文化创新”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文旅融合生态体系。据统计,2024年,山海关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8.65万人次,门票收入25011.76万元。获评“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长城经济带建设提供创新样本。

山海关区依托长城地理特征,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创新激活消费,形成“海陆空”立体游览格局。其中,老龙头景区首创“长城入海”实景演出,运用数字水幕技术再现戚继光筑城史诗,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1万人次;角山长城开发星空露营基地,配套观星研学课程,2023年夏季营收突破800万元;天下第一关灯光秀项目,将600米城墙变为动态历史画卷,带动夜间消费增长;创新推出“长城戍边体验游”,复原明代操演、传烽戍守等沉浸式项目,获评“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此外,山海关区以科技手段重塑旅游体验。其中投资3800万元建成全国首个“长城文旅智慧大脑”,集成AR导览、区块链溯源等21项数字服务;“关城通”小程序实现3分钟应急响应,景区分流效率提升40%。

构建“长城+”文创生态链,建成全国首个长城砖窑遗址文创园。与中央美院合作研发的“长城纹样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实现文创产品从实体向数字形态跨越;“戚家军军粮”非遗工坊开发出12款主题糕点,其中“忠勇饼”入选“河北必购特产”;老龙头潮汐观测台跨界打造“长城地理盲盒”,月均销售额超120万元。

研学教育形成品牌。建成“长城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开发三大主题课程体系。联合清华大学推出的“营造技艺工作坊”,通过斗拱搭建、砖石测绘等实践课程,年培训学员超3万人次;“长城数字考古实验室”引入探地雷达设备,让学生体验科技考古全过程。2023年接待研学团队28.6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82%,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纳入《全国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指南》。

智慧节庆全球辐射,创新打造“长城文化季”品牌,去年举办主题活动46场。其中“长城国际摄影周”吸引27国摄影师参与,作品在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长城诗歌马拉松”沿城墙设置7个诗词打卡点,实现文体旅深度融合;非遗活化项目“长城守艺人市集”集聚67项传统技艺,单日最高客流达5.7万人次。2024年春节推出的“长城数字庙会”,运用元宇宙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交互,线上参与量突破3000万人次。

通过系统化开发与创新性转化,山海关已形成“遗产观光-深度体验-数字消费”的文旅闭环,其“文化科技双赋能”模式正推动长城旅游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为长城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打造品牌+拓展业态

山海关长城IP与产业融合发展

山海关区以“长城IP+产业融合”为战略抓手,通过“品牌塑造、业态创新、集群培育”三维发力,实现文旅产业能级跃升。

以“长城IP+产业融合”为战略抓手,依托品牌价值转化、业态创新裂变、产业集群培育的三重突破,构建起文旅产业升级的创新范式。山海关区成功跻身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走出文化遗产赋能区域经济的新路径。

在IP品牌矩阵构建中,山海关区建成国内首个长城主题文创设计中心,创新推出“数字+实体”双轨产品体系。“长城营造”榫卯积木复刻十大经典城台,单品年销1200万元;与腾讯联袂发行的《九门风云》数字藏品8小时售罄5万份;“长城纹样”丝巾斩获米兰设计周大奖,推动2023年文创销售收入突破2.3亿元,同比增长185%。

山海关区通过“保护+创新”双轮驱动,将长城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构建了以文旅为核心、多产业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今,山海关长城已从一段古老的城墙,转变为一个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它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长城精神的时代价值,书写着长城旅游、文化、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李正男)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