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布置工作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也是校长必备且关键的能力。看似简单,实则门道多多。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布置工作方式,却可能成为打击下属积极性的隐形杀手,甚至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布置工作不仅是一项基本技能,更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下面是我担任校长多年以及后来担任督学时和众多校长朋友一起总结的校长布置工作时常见的十大禁忌。

1

一忌乱点鸳鸯谱

分配任务不考虑教师特点

让语文组的“笔杆子”去搞运动会策划,把腼腆的新教师推去主持家长会。

有些校长布置工作像“撒胡椒面”——完全不考虑下属的特长和兴趣,一拍脑袋就把任务安排下去。这么一来,下属不仅没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还会因为不熟悉工作内容,感到焦虑又疲惫。

就拿某初中组织科技节来说,校长直接指定语文教研组长负责机器人编程比赛。这位老师连Arduino主板都不认识,硬着头皮上,结果学生提交的作品七成没法正常运行,家长群里都在吐槽“科技节变翻车现场”……

这就好比让张飞绣花、黛玉耍大刀!

老师们一身本事没处使,在陌生领域必然栽跟头,既浪费人才,又让人心寒。教育管理的本质,不就是得让每颗“星星”都能在专属轨道发光嘛。

后来在某地一实验中学观摩到的“教师特长图谱”项目,让我眼前一亮。

当管理者用色谱分析法梳理教师专业基因,那些被埋没的戏剧天赋、科创潜能,算是重见天日了。

2

二忌当甩手掌柜

任务一交了之

有的校长,任务布置完,就当起“甩手掌柜”——美其名曰“信任下属”。

可结果呢,下属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遇到困难没人帮,最后活干砸了还得背锅,心都凉透了。

比如说,某校组织艺术节,校长把方案往班主任群里一扔,就没了下文。临到演出才发现,节目单都没对齐,你说这责任该算谁的?

还有,某次青年教师沙龙上,小陈老师哽咽着说:“交方案就像往黑洞投信,永远等不到回音。”这话,像利刃一样刺痛了在场的管理者……

真正的授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大家一起掌舵的智慧。

下属执行任务的时候,难免会碰上各种困难和问题,没有校长及时指导和支持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任务根本没法顺利完成。而且,这种管理方式还会让下属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就像个完成任务的工具人,压根不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

记得某学校一次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时候,校长经常参加项目组每周二的“咖啡时间”,并引导让其慢慢变成创意熔炉——物理老师从拿铁拉花的漩涡里,顿悟了磁场可视化教学;历史教师从摩卡分层里,获得了文明交融的灵感。这种在非正式沟通中迸发出来的生命力,可比冷冰冰的任务书强多了。

3

三忌偏心眼分任务

埋下定时炸弹

有些校长,轻松体面的活儿总留给“自己人”,苦差累活专找老实人。

这种搞小圈子的做法,就跟往教师队伍里埋地雷似的——被“照顾”的老师,可能会变得骄傲自满,飘飘然起来;那些被“忽视”的老师,心里可就不满了,满肚子牢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应有的回报。时间长了,教师队伍就得分裂,大家积极性受挫,学校的凝聚力也大打折扣。

如某校校长总让自己嫡系的教师负责接待考察团、校庆主持这些露脸的工作,却让教学骨干连续三年包揽早晚自习巡查。结果,中考前三个月,三位实验班班主任集体递交辞职信:“我们宁愿去民办学校教课,也不想当高级保安。”

还有一所学校的校长,把优质课机会都集中给特定群体,三年后,收获的却是教研组的分崩离析。这让我想起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效应,看似微小的偏颇,最后能酿成组织生态的大飓风。

再看看某学校李校长的“星光轮值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擅长领域当首席,不仅消除了派系隔阂,还催生了戏剧教师主导的物理情境教学法——公平可不是机械的平均,而是每个灵魂都能找到专属舞台,这才是生态智慧。

4

四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任务布置过于琐碎

今天让排节目,明天改成做展板,后天又换成组织比赛;

今天要黑板报评比,明天要主题班会录像,后天又加个社团成果展——有些校长布置工作,就爱把任务拆得七零八落,下属整天忙得晕头转向,却不知道自己在忙啥,累得不行还看不到成果。而且,任务太琐碎,下属就没了对工作的掌控感,感觉自己就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根本没法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方向和目标。这么一来,工作效率降低不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也大打折扣。

神经科学研究早就提醒我们,频繁的任务切换,会让大脑产生类似醉酒状态的认知损伤。

看看某中学的“四季耕耘法”,人家把年度工作按教育节气划分,春季深耕课程建设,夏季培育特色项目,让教师在完整周期里见证教育生命拔节生长,这多值得我们深思啊。

5

五忌超负荷运行

不考虑教师工作量

当看到某校教师群体体检报告里,甲状腺结节检出率达73%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可不只是个医学数据,更是管理伦理的红色警报。

备课、上课、改作业、教研、家校沟通等等,老师们的日程本来就排得满满当当。可有些干部还拼命往里“加料”,就跟往快撑破的气球里灌水似的。

如我在某小学看到,他们推行“教师成长档案袋”,要求每周提交教学反思、家访记录、听课笔记等12项材料。有老师告诉我,完成这些文书工作,每周得额外花9小时,相当于每天加班1.5小时,好多教师都出现了神经性偏头痛……

还有去年,某校一个月搞了六项评比,逼得老师们凌晨还在改作业,这不是逼着老黄牛耕地还不让吃草嘛!老师们长期在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教学质量受影响不说,身心健康也严重受损。而且,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让老师们对学校工作布置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校整体工作氛围。

这让人想起苏州某校的“减负天平”实践,他们把新任务和旧职责放在虚拟天平两端,只有置换出同等时间资源,新任务才能通过审批。这种管理自觉,何尝不是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敬畏呢?

6

六忌闭门造车

不听下属实话

最懂课堂的是谁?

那肯定是天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们啊!

可有些校长就喜欢在办公室拍脑门做决定,把教师建议当耳旁风。这种“一言堂”的管理方式,不仅让教师们觉得被忽视了,还会让工作布置脱离实际,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比如说,某校推行“无作业日”的时候,校长没听取班主任意见,就规定周四所有学科都不能布置作业。结果周五收上来的作业本里,数学老师布置了“周四买菜记账”,英语老师要求“周四看美剧写观后感”,这政策不就形同虚设了嘛。

还有去年,某校非要搞“翻转课堂”,硬让快六十岁的老教师录微课,折腾了半个月,学生连作业本都没翻开,这是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

深圳某学校的“管理共治圆桌”就给人很大启示,每月抽签选5位普通教师参加行政会议,他们用沾着粉笔灰的双手,改写了三个不接地气的方案。这种带着温度的管理参与,才是政策落地的真正黏合剂。

7

七忌打哑谜式工作布置

让人猜破头

有些校长布置工作,总是含糊其词。

交代任务就跟说谜语似的:“把这个事整得有声有色”“大力提升师生幸福感”……这不是让下属在黑暗里瞎摸索嘛,根本不知道要达到啥标准,努力方向也不明确。结果呢,下属要么懵圈半天不知道干啥,要么按自己的理解去完成任务——最后任务完成效果和预期差十万八千里。而且,这种不明确的任务布置,还会让下属困惑又焦虑——觉得工作没方向感,工作积极性和效率都受影响。

就说三年前,某校“学科融合公开课”搞砸了,就暴露了目标缺失的致命问题——当物理教师把李白诗句强行换算成重力加速度的时候,管理者难道没看到目标虚化带来的集体迷失吗?

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在这时候就特别有用。

北京某学校的“三维任务书”制度,把每个项目分解成“成果指标—过程路标—能力坐标”,让教师在清晰的航标里创造性突围。

这就好比给每位教师都配了个专业GPS,既能守住核心方向,又能释放个性路径。

8

八忌朝令夕改

似钟摆不定的信任损耗

上午刚布置线下家长会,下午改成线上直播,第二天又要加个问卷调查——方案变得比孩子的脸还快,下属的精力全耗在折腾上了。这就好比让你盖房子,每盖三层就改图纸,最后能不盖出个歪楼吗?

学校管理,有些校长就喜欢频繁改工作布置,今天说要这样,明天又说要那样。这种“朝令夕改”的作风,让下属无所适从——都不知道该按哪种要求完成任务了。而且,频繁改工作布置,还浪费下属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在不断调整工作方向的过程中,失去了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

比如说,某校筹备运动会,9月1日通知按传统项目准备,9月15日改成“全员趣味运动会”,9月25日又紧急调整为“非遗文化体育节”。体育老师都吐槽了:“光是舞龙队的服装就改了三次,从运动衫到汉服再到定制戏服,运费都比服装费贵。”

我亲眼见过某校半年内七次修改教学方案后下属们憔悴的样子,这才明白,管理者的反复无常,正在透支最珍贵的组织信任。

这也印证了组织心理学里的“变革疲劳”定律。

再看看杭州某小学的“决策沙漏”设计,那可太有智慧了。

任何方案修改,都得经过72小时沉淀冷却,还得附上替代方案对比分析。

这种“慢决策”机制,既避免了朝令夕改,又给调整赋予了应有的仪式感,让教师在稳定预期中积蓄创新能量。

9

九忌虎头蛇尾式收场

似断线风筝的孤独旅程

活动办完就翻篇,既不总结也不反馈。下属忙活半天,一点动静都没有。

任务一结束就当没事人,既不表扬也不总结。下属心里能不凉吗?都在想,累死累活到底图个啥呢?

有些校长布置工作后,只盯着任务完成情况,根本不注重工作反馈和总结。这就好比种庄稼,只管播种,却不管庄稼长得咋样、收成好不好。

就说去年,某校青年教师赛课,获奖名单往公告栏一贴就没下文了。获奖的没有奖金不说,连一张奖状也没看到,这不是让大家觉得努力都白费了嘛。教师们完成任务后,如果得不到及时反馈和肯定,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被认可,自然就没动力继续努力了。而且,没有及时总结和反馈,根本发现不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后工作也就没法改进。

比如说,某校花二十万打造“智慧课堂月”,结束后既没表彰先进个人,也没形成操作手册。三个月后巡查发现,86%的电子白板又变回普通黑板了,有教师直接说:“折腾半天,就为领导检查时那十分钟演示。”

去年毕业季,某校教师把获奖论文扔进碎纸机的场景,可太刺痛人心了。这些凝聚着心血的成果,就因为从没得到反馈,最后成了压箱底的废纸。这让人想起古波斯“智慧之井”的传说,每个投入井中的思想,都应该听到回声。

上海某双语学校的“双螺旋反馈”模式就很有创意,管理者用“星光卡”即时肯定教师的微创新,同时建立“成长锦囊”定期会诊,让每个教育实践都能在对话中获得新生。

10

十忌打官腔提要求

把老师当机器人

说到底,布置工作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一门将心比心的艺术。

有的校长常把“我”字挂在嘴边,开口就是“必须”“务必”“坚决完成”……这些命令式口吻,听着就让人心里不舒服。下属可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臂,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温度。与其扯着嗓子喊口号,还不如拍拍肩膀说声“辛苦”,说不定效果更好。

有次在某学校听说一位骨干教师向学校提交了辞呈,原因是他连续五年被安排重复任教毕业班——这就让人感觉职业倦怠的冰层,正在吞噬教育热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时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某校教师发展调研显示,68%的教师职业停滞感,都源于“被工具化”体验。

再对比一下广东某中学的“教师发展星轨计划”,人家给每位教师绘制五年成长图谱,就算是花甲之年的老教师,也能在书法教育研究院找到事业新春天。这种对职业生命的全程滋养,可算是教育管理的终极浪漫。

最后我想说:

管理之道,不是说要规避所有陷阱,而是在跌跌撞撞往前走的过程中,始终得有为每个灵魂校准坐标的勇气和温度。

说到底,布置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任务传递——得既接地气又能提士气。

在这个效率崇拜盛行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怀特海说的“过程哲学”——管理不是精准的机械传动,而是得伴随生命节律,一起生长的艺术。

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所好学校,让我们学会在秩序与灵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教育的奇迹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作者| 郭务强,湖南省 湘潭市人民政府主任督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郭务强教坛漫拾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