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瑶族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瑰宝,灵川县大境瑶族乡斋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盘王南迁的时期。据瑶族老人讲述,在那时,便于携带且耐储存的斋茶是瑶族先民在迁徙途中维系生存的重要物资。

最终,一支瑶族支系穿越重重关隘,在大境瑶族乡的莽莽群山中寻得安居乐土,而斋茶的制作技艺也在这片土地上得以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并走进大众的视野,焕发新的韵味。

地处桂北山区的大境瑶族乡,常年云雾缭绕,寒湿之气较重。为抵御湿寒、预防疾疫,瑶族先民创制了斋茶。

斋茶,这道独特的无油烹煮饮品,以茶叶搭配姜蒜,经过特殊的熬煮工艺,既保留了茶香本味,又融入了姜蒜的辛辣。在瑶胞们看来,斋茶不仅能提神醒脑,还能驱寒发热、除湿气。2020年,灵川县大境斋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桂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野寻艺:

家家户户都以斋茶待客



近日,记者从桂林市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国道357线,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抵达了大境瑶族乡。在乡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境斋茶非遗传承人卢顺的工作车间。

卢顺向记者介绍了大境斋茶的选材和制作工艺。“我们的茶叶是谷雨时节采摘的高山野茶,叶片饱满鲜绿,紫苏也是我们大境瑶族乡高山林里野生的。”只见卢顺熟练地抓起一把茶叶放入沸水中,然后依次加入干姜、干蒜、干紫苏、干香菇和干辣椒。经过简单的烹煮,便散发出斋茶独特的味道。



十多分钟后,一锅色泽如琥珀、香气扑鼻的斋茶便煮好了。卢顺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再撒上葱花、炒米、花生、玉米等配料,一碗碗色香味俱佳的斋茶便呈现在了记者面前。

大境瑶族乡党委委员苏梅芳告诉记者,当地居民热情好客,家家户户都以斋茶待客。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总会煮上一锅斋茶,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好不惬意。“在大境,去别人家做客时,人们根本不会问有没有美酒,而是会问斋茶煮好了吗?”苏梅芳笑着说道。

“喝斋茶不需用筷子搅拌,只需轻轻晃动碗中的茶水,待米花等配料聚拢后一饮而尽。”在听完卢顺对斋茶饮用传统的介绍后,记者也依葫芦画瓢品尝了斋茶,喝下第一碗茶感觉略带涩口,紫苏的清香扑鼻而来;加水后的第二碗茶味道变得中和,香菇的味道也开始浓郁鲜美;再喝上久煮后的第三碗时,姜的辛辣逐渐显现,越喝越香。

老艺新篇:

赋予传统茶艺新内涵

“大境斋茶放心喝,杯杯茶来暖心窝。不信你到瑶家看,百岁老人好几多!”这几句在大境瑶族乡流传已久的俚语,不仅见证了斋茶对瑶族同胞的滋养与呵护,更深深表达了瑶族同胞对斋茶的深厚情感与信赖。

卢顺出生在大境瑶族乡黄泥江村,那里海拔超过500米,高山寒湿。她自幼便跟随祖母学习煮斋茶。

谈及大境斋茶的历史渊源,虽难以追溯其确切起源,但在“70后”卢顺的记忆中,村中长辈曾告诉她,斋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盘王南迁的艰辛时期。

卢顺说:“我们一直都有喝斋茶的习惯,从小就用砂罐煨。以前家里每天都煮,回家还得被逼着喝。这种茶清、香、辣,祛寒除湿效果好,既能饱腹,又能提神醒脑。”

卢顺成年后背井离乡,投身外贸生意,在世界各地奔波。无论身处何方,她心中始终无比怀念家乡的斋茶。

2019年,卢顺了解到家乡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情况,便毅然选择返乡,成立了大境瑶族乡“绿之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她积极收购村民们销售困难的辣椒、生姜、香菇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工烘干后,凭借自身的外贸经验,为这些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同时,她还在基地内精心打造了大境村蔬菜产业示范点,种植了豆角、茄子、苦瓜等多种经济作物,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此过程中,卢顺心中对斋茶的牵挂从未消散。回到家乡后,每天煮斋茶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她也尝试把斋茶纳入合作社的业务范畴。



有一次煮制斋茶时,她突发奇想,试着将干香菇加入斋茶中,没想到这一创新之举让斋茶的味道愈发鲜美。卢顺告诉记者,最早的斋茶配料较为简单,只放茶叶、辣椒、姜和蒜。如今她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香菇和紫苏,使斋茶的口感更丰富,营养也更全面。“我们现在以姜蒜驱寒、紫苏理气、红茶暖胃,并借助香菇提鲜,形成了‘药食同源’的独特配方。”她还特别指出,斋茶不放油的做法一直未变,“就连炒米我们都是直接生炒,这样才能保留斋茶最原始、最纯粹的风味。”

经过研发、创新和推广,2019年,卢顺带着自己的斋茶多次参加展会,颇受好评。2020年,在国家民族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支持下,大境斋茶制作技艺终于成功被列入桂林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探索发展: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价值



2023年,随着产业的稳步发展,卢顺的心中又逐渐孕育出一个宏大的愿景:她要将斋茶带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每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在异乡也能品尝到那碗充满家乡味道的斋茶。

“想当年我在外工作,时常怀念这碗斋茶,但携带不便成了最大难题。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让斋茶更便捷的走出大山呢?经过无数次尝试与探索,我想到了真空包装,只需通过物流便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品尝到斋茶。”卢顺说道。

2023年,卢顺通过调研后,决定扩容车间,并大胆引入现代工艺和生产技术设备,推动斋茶产业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向机械化生产迈进,成功实现了斋茶的商品化转型。

“当时和灵川县城的薇建酒楼达成合作意向以后,我就决定扩大生产规模。现在我们不仅产量明显提升,还能按照合作商的定制调整口味。”卢顺说。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灵川县金龙路的薇建酒楼。此时正值午餐时段,店内座无虚席,每一桌都摆放着一锅热气腾腾的斋茶,有的顾客直接饮用,有的顾客将斋茶当作火锅锅底涮菜,十分热闹。

酒楼经理冯女士说:“斋茶是店内的招牌产品,在灵川县城内独此一家,每天有九成的顾客都会点斋茶。”冯经理还告诉记者,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将这个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卢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又扩建了第二个斋茶生产厂,还拥有了自己的茶园和香菇生产基地。同时,她合作的第二家实体店也在桂林市区紧锣密鼓地装修中,即将开门营业。

除了线下推广,卢顺和女儿还在视频号中不遗余力地推广斋茶。她们精心拍摄斋茶的制作过程、品尝体验等视频,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就连其正在念中学的儿子廖卢熠也积极参与其中,他自行录制了一段全英文的斋茶介绍视频,向网友们展示斋茶的魅力。同时,他还将斋茶带到学校给同学们品尝,让更多人了解。

如今,通过灵川县的大力推广和传承人的多方努力,大境斋茶在网上的销量也十分可观。2024年,光是卢顺自己在网络上带货销售的斋茶就突破了20万元。

大境斋茶,这种瑶族古老的饮食,正带着瑶乡人民的热情与期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向着更广阔的天地飘香四溢。

来源丨桂林晚报(记者刘琪)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