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受灾最严重的曼德勒市中心,天空公寓(Sky Villa)遭遇了毁灭性打击——这个由四栋高达11层建筑群组成的社区,如今只剩下一栋楼还有6层裸露于地表之上,其余三栋建筑完全垮塌。
Sky Villa震后破坏图
北京时间3月3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响应,组织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及搜救犬分队,赶赴地震现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截至当地时间4月6日,中国救援队伍共搜救出9名幸存者。
在互联网上,许多网友们也在关注救援现场,为生命鼓劲、为救援加油。从现场画面看到,天空公寓呈“叠饼式”坍塌,原本11层的建筑物犹如被人“坐扁”,被困人员被掩埋在断壁残垣之下。面对这样的灾难场景,有很多网友会问: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大型设备先搬走上面的东西,把“饼”一张张揭开?这样不是更快吗?
Sky Villa地震前后对比图
其实,地震救援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以天空公寓为例,上层叠加的坍塌物并非是一个整体,在坍塌过程中实际上早已支离破碎,各个破碎建筑体的受力点不稳定,各类构件交错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直接移除上层废墟,很可能造成二次塌方,不仅危及幸存者,还会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判断废墟稳定性就成了保证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双安全”的关键问题了,这时候就需要地震救援中的结构工程师出马。
抵达地震灾后现场后,结构工程师要完成两项重要工作:
第一步是风险评估,工程师们会对工作区域内的破坏或倒塌建筑的救援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受损建筑的用途、结构类型等信息,协助确定优先施救顺序,把有限的救援力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为队伍制订行动计划提供主要依据。
调查结构内部布局
第二步是判断稳定性。结构工程师需要精准把握"破"与"保"的平衡点,既要创造足够的救援空间,又要维持废墟的力学稳定。工程师们在制订营救方案之后,还要时刻指导和监督救援队员的行为,防止不当扰动或破拆造成结构的二次坍塌,还要监测结构可能倒塌的征兆或特征,涵盖对梁、柱、墙体、楼板等承重体系变形的判断。在结构工程师的指导下,救援人员能够了解便于救援的位置,做好支撑方案并加固建筑体,再进行废墟的破拆,从而创建安全救援通道。
另外,结构工程师的工作并不止于现场救人,在震后的应急评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用于筛选哪些建筑确认安全,可以立即使用,为灾区恢复运转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对后续需要鉴定加固的建筑进行初步筛选,等到专业抗震鉴定团队进场时,就能快速锁定重点对象,避免灾后重建"从头再来"。
对受损建筑进行检查
中国救援队的8位结构工程专家已完成对缅甸受灾当地800余栋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震后安全应急评估,并给出了修复加固建议。作为随队专家,戴君武研究员也结合现场工作情况,推出了系列随笔,为大众普及防震减灾相关知识。
地震救援本质上是多学科参与、多技术融合以及有效行政管理的系统工程。不可否认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危险性很高,但是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这些逆行者们用自己的专业消弭恐惧,以合作抵御无常,每一次的生死救援都是全力推动构建地震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动,也是加深对地震和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研究的宝贵经验。
祝愿我们在外的专家救援队和所有的逆行者们顺利完成使命,早日平安归来。
来源:震知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