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中国真的意外获得过一架支奴干直升机吗?为什么拿到手之后依然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哪怕时至今日还没有成功?
1973年,美国人开始从越南撤离,但直到1976年,越南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这期间,越南趁着美国人走的空档开始打扫战场。幸运的是,各种武器装备接连不断的被越南人搜寻出来,其中就包括了一架保存比较完整的支奴干直升机。
支奴干是什么飞机,相信没有人不知道。那两副巨大的旋翼使得它的特征区别于世界任何一款直升机,将它比喻外星科技的产物也不为过。
越南获得这架直升机之后喜出望外,但以当时越南的军工水平来说,想要利用好这架直升机可谓天方夜谭。
彼时,中越两国的关系还算友好。所以,越南毫不吝啬的把这架没有“研究价值”的直升机送给了中国。
当时的中国直升机水平还处在刚刚研发列装直5的阶段,直6、直7等后续机型全部因种种原因停止研发。
就算让中国研究出直6、直7,乃至直10、直20,也无法与美国的支奴干运输机相提并论。
支奴干也是在1958年提出设计理念,1963年开始服役部队,1965年第1次参与实战,就来到了越南战场。
在越南战场上,这款直升机大显神威,不仅善于运人、运装备,就连坦克、火炮这些重型装备,支奴干运输机也能轻而易举的翻山越岭运到目的地。
载重10吨,续航2000公里,这还仅仅是其初期型号的基本数据,等后续改进型号出来之后,它的作战实力更加恐怖。
这样一架运输机到了中国就犹如天上掉下来一个宝贝,对于中国来说太重要,太及时了。
中国军工迅速组织全国的顶级专家对于这架直升机进行逆向研究,涉及的领域涵盖了材料、空气、动力等诸多学科。
一时之间,围绕在支奴干运输机面前的科学家们高达数百人。
拆解一架运输机十分简单,在拆解的过程当中,科学家们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颗螺丝的位置都做到了精准定位。
可随着拆解工作逐步开展,专家们虽然获得了想要的数据,但摆在眼前一条明晃晃的道理也让专家们头疼不已,那便是美国的技术实在太先进了。
以发动机和两片巨大的螺旋桨为例,成功的将中国专家们劝退了。
支奴干的发动机马力在2200左右,拥有两台发动机的支奴干,可以把22,700公斤的重量推向天空,并且任意翱翔。
同时期的直5发动机,马力只有支奴干的零头那么点。
这还是在数据方面的差距,拆解开发动机后,发现里面的做工之精细,令现场的专家叹为观止。
严丝合缝,这个词语已不足衡量美国的精细做工了。以中国当时的机床来看,想要做出美国发动机里边的轴叶完全是没有可能。
另外,发动机在传输动力时,支奴干用了一根15米长的传动轴,这根传动轴超过了任何一架直升机。
它做到了既轻又坚硬,能够扛住强大的扭力以及巨大的摩擦,甚至持续不断的高温。
制作工艺上,专家们已经束手无策。在看制造材料时,专家们更是心生绝望。
美国发动机以及传动轴所用的材料都是高温合金,别说让中国制造出相关的设施设备,就是这种材料中国都无法合成,又谈何仿制呢?
中国人不怕困难,有困难也要迎头赶上。为了实验自己的想法,专家们利用极短的时间生产了一根15米长的传动轴,然后用中国自己的发动机进行实验。
结果可想而知,传动轴在转了没几圈之后,突然崩断,实验以失败告终。
除了在真材实料上的差距以外,在设计理念上,中美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世界范围内,美国独创了双螺旋桨方式,这不仅需要克服材料方面的困难,更要解决空气动力学的难题。
以当时中国的国力,别说解决材料问题了,就连这种设计理念也是第1次见,第1次接触。
差距,可想而知。
尽管专家们夜以继日的研究,但不得不放弃“仿制”这一不切实际的想法。
至于这架支奴干直升机也只能放置到博物馆,供国人参观展览。
但要说对中国军工有没有获得好处,答案是肯定的。
通过支奴干,我们认识到一点,中美之间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
与其通过数据上的仿制,不如突破思想上的限制,脚踏实地发展自己的型号与方式。
有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直升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阶段。
直10、直20等直升机相继问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超越支奴干的产品也必将服务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