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过顶西飞厂区,大批崭新运-20B准备交付,这年产量有25架了吧?
不久前拍摄的最新卫星图片显示,西飞厂区停满了即将交付的运-20战略运输机,数量有17架之多,其中大部分是换装了涡扇-20“大酒桶”的改进型运-20运输机。涡扇-20发动机装配于运-20B运输机,标志着中国在大涵道比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领域已经跻身世界最前列。
这意味着改用国产涡扇-20发动机的完全版的运-20运输机的产能已经爆发,年产二三十架不在话下。中国的运-20已成为世界上最强的量产型大运输机。
西飞在生产运-20运输机时还采用了极为先进的脉动生产线,所谓脉动生产线,是指通过设计飞机装配环节中的各个流程,完善人员配置与工序过程,把装配工序均衡分配给相应作战站位,让飞机以固有的节拍。
然后在站位上进行脉冲式移动,至于操作人员则要在固定站位完成飞机生产装配工作。这与此前使用的固定机位装配方式相比,装配周期被进一步缩短,整机生产速度明显加快,从而让产能也相应得到大幅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航空工业第一条飞机总装脉动式装配生产线,就来自中航西飞,所以在运-20的产能问题上,我们只需静待佳音即可。
有很多人提出:运-20运输机的下一步改进型,会不会像C-17那样增加一对翼梢小翼,可以增加一定的航程。
有观点认为没有必要。有一个说法是,上单翼的运输机没必要加翼梢小翼。
一般民航客机是下单翼上反角,翼间受到的诱导阻力大,一般加装一个翼尖小翼。军用运输机是上单翼下反角,收到的诱导阻力很小,所以一般不加翼尖小翼。
C-17最开始的设计也没有翼梢小翼,但是第一版方案设计完成后,设计人员悲催地发现,翼展尺寸略微超过了美国空军标准停机位的宽度尺寸。因此不得不修改设计,加上翼梢小翼,让飞机在保持机翼升力不下降的前提下,翼展尺寸也不超标。
因此运-20没必要安装翼梢小翼。但运-20未来的发展型可以拉长机身,搞一款加长型运-20L,或者20plus ,20pro,20max......
运-20战略运输机从2016年开始正式入列中国空军服役,至今已有9年时间,按照年产量10~12架计算,目前运-20的保有量可能超过架左右。换发改进型的运-20B也有十几架。
运-20运输机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俄罗斯空军的伊尔-76机群,仅次于美国C-17运输机,成为世界第二大战略运输机机队。俄罗斯空军目前能飞的伊尔-76只剩下70多架,新生产的伊尔-76MD90只有12架。
在未来,包括加油机等特种机在内,运-20至少能生产300架以上,才能满足我们战略空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