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他的兄弟们
晚清大佬李鸿章,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磨灭的重要政治人物,尽管他的声名毁誉参半,但他对晚清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力巨大。
李鸿章
实际上,李鸿章兄弟六人,有做官的、有从商的,他们集合各自的影响力,共同构建起了历史罕见的豪门之家——合肥李家!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道光三甲进士,官至记名御史,他是豪门李家的奠基人:他很重视子女教育,同时极力为子女编织关系网,仅此二项,使得李鸿章及其大哥李澣章一飞冲天,均成为了晚清封疆大吏。
实事求是地说,李文安引导子女“力争上游”的原动力,全然是基于功利主义的,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思想根基可言。这就决定了,李鸿章兄弟的发迹,充满了江湖色彩,且他们在成为大佬后,满心想的也是如何为家族谋福利。
李家兄弟走上发迹之路,引路人无疑是大哥李澣章。
李澣章
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澣章科举考了个拔贡,后来被分配到湖南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当知县。谁知当时太平军在湖南引燃了战火,到处兵荒马乱,李澣章来不及到任知县,就不得不在长沙投入战场打击太平军。平生唯一一次上战场,李澣章有幸立下了军功。
当时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是抗击太平军的主力军。曾国藩很赏识李澣章——历史悄悄话:实际上曾国藩与李澣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门进士,曾国藩就是李文安为儿子编织的关系网之一。于是曾国藩把李澣章调入湘军,主理粮草事宜。从此,李澣章攀上了曾国藩这艘大船。
咸丰五年(1855),同样奔波于抗击太平军战线上的李文安,因公殉职。如此一来,李澣章就成了整个李家的顶梁柱。兵荒马乱、孤苦无依之时,二哥李鸿章率领几个弟弟妹妹,奔波前来投靠李澣章。这一投靠不要紧,曾国藩看李鸿章写得一手好文章,就连着把他也留下来协助他——这就是李文安生前编织好关系网的大用处!
曾国藩
毋庸置疑,李澣章、李鸿章两兄弟成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作为曾府幕僚的角色,在军政领域历练良多。这种黄金般珍贵的“实习”履历,为李氏兄弟的发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澣章、李鸿章两兄弟,引路人是前者,但后者的文采更高,而且李鸿章后来创建了淮军。这也就预示了,将来虽同为封疆大吏,但李鸿章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他会登上更大的历史舞台!
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李澣章开始走向比湘军更大的军政江湖,历任湖南道员、赣宁道道员、广东按察使、布政使等。
从同治四年(1865)起,李澣章俨然已是朝中资政官员之一,脱离了曾国藩的羽翼,凭着官场悟性和惯性,快步跻身封疆大吏之列:他历任湖南巡抚、江苏巡抚、浙江巡抚、湖北巡抚等。同治七年(1868),任湖广总督。光绪年间,李澣章历任四川总督、漕运总督、两广总督。
这块【武魁】匾,李澣章题写于光绪二十年(1894),其时在任两广总督,赏太子少保衔——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待遇。
再看李澣章的弟弟李鸿章,他的仕途发迹时机几乎跟李澣章同步,从同治元年起至光绪年间,历任江苏巡抚兼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赏加太子少保衔、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赏加太子太保衔,授协办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等,最终跻身正国级行列。
这块【国学蜚昇】匾,李鸿章题写于光绪十九年(1893),其时在任直隶总督。
在光绪中期以前,李澣章、李鸿章两兄弟的官职履历多有重叠之处,譬如湖广总督一职,李澣章任满、李鸿章接替,可见彼时李氏兄弟在朝中有多红。
坊间趣谈:当年李母跟李澣章住在武汉湖广总督官邸多年,后来李澣章调走了,李鸿章走马上任湖广总督,因此李母不用搬家,又继续住在总督官邸多年。
纵观李氏兄弟的封疆大吏之路,早期显然是李澣章照应李鸿章,但到了后期,随着李鸿章的势力如日中天,轮到李鸿章照料大哥李澣章了。如此一来,李澣章在封疆大吏的位子上一直稳如泰山。
当然了,李澣章之所以官位稳如泰山,还有一个原因出于他的功利主义为官思维。
李澣章
一方面,李澣章大肆捞钱,公然买卖中低位的官职。但李澣章的贪财,有一个“优点”——从不让下属做亏本买卖。打比方,如果下属向他买官花了一千两白银,他就会或明或暗地教授下属如何回本——大抵也是卖官职那一套路数。
于公而言,李澣章的行为当然是蠹虫之举;但于私而言,个个下属都对李澣章感恩戴德,因为他教会了他们如何做官捞钱。所以,从来没有官员提出要弹劾李澣章,他可谓稳如老狗。坊间甚至“美谈”曰:李澣章“盗亦有道”、“总督爱财、取之有道”。
另一方面,李澣章也从来不跟同僚发生正面冲突,哪怕对方有天大的错,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不会上书朝廷提出弹劾。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庸官属性,在此不赘述。反过来,朝中同僚也从不为难李澣章。这又是李澣章当官稳如老狗的一大原因。
不得不说,李澣章确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且善于把握风向。
早年之时,李澣章虽“善待”同僚和下属,但官架子却是很大,神色之间有睥睨之气。李澣章在浙江当巡抚时,下属官员谭钟麟(后官至闽浙总督)拜见他,对他行跪拜之礼,但李澣章的态度傲慢至极,气得谭钟麟拂袖而去。事后李澣章反思自己的官僚作风,不日登门向谭钟麟道歉。从此李澣章很注意改善自己的官架子问题,这又为他的口碑加分不少,官场人称“官界佛子”。
李家兄弟子侄合影
我们再看李氏兄弟的其他几人,又是富贵几何。
老三李鹤章,早年跟随大哥李澣章和二哥李鸿章,分别在湘军、淮军领军对战太平军,获得了不少军功,后来做到了甘肃的道台官职。只要李鹤章愿意,他一定能在晚清官场上抵达一定高度,做到封疆大吏也未可知。但他后来心生去意,辞官回了老家。笔者推测,这应该是李澣章和李鸿章给李鹤章安排的退路:大哥二哥驰骋官场,三弟就在老家赡养父母吧。
顺便一提,李鹤章虽然引退官场,留有遗憾,但他的儿子李经曦却为李家弥补了这一缺憾:李经曦后来成了清末云贵总督,在民国期间还做过临时国务总理。可见,李家的政治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民国。
李家故居
老四李蕴章,会计水平很高,而且生得风流倜傥,早年在官场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可惜后来得了眼疾,成了独眼瞎,只好隐退官场。坊间有传闻,李蕴章曾随李鸿章入宫拜见慈禧,被慈禧看中,太后有意召他入宫陪驾。李鸿章预见了这一情势对李家的危险性,遂用计下药毒瞎了四弟的一只眼睛,以躲避慈禧的宠召。野史传说,当不得真,权当笑谈罢了。
老五李凤章,早年也得了军功,官至知府、道台,后来弃官投身商海,生意做得很大,堪称李家的“钱袋子”。李凤章从商的选择,笔者推测或也是李澣章、李鸿章的安排——自古官商结合最相宜,李家不缺做官的,需要扶持一个商贾人物。
老六李昭庆,也是个混官场的,可惜英年早逝。
李澣章、李鸿章兄弟合影
自古豪门任凭说。李鸿章和他的兄弟们,在晚清构筑了一个世所罕见的大豪门之家,历史上有传闻称,“半个安徽是李家”、“宰相合肥天下瘦”。
据此可见两点:一是李家有多豪门,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二是李家的豪门,是李氏三代人,尤其是李澣章、李鸿章一辈,本着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苦心经营的结果。
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想见,为什么李鸿章作为晚清最重臣之一,却很少有人站在家国高度去评价他的历史贡献——或李氏本志不在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