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云浮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三大队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有超速驾驶行为,所幸没有造成交通事故。交警对其记6分罚400元。
这条新闻之所以在4月9日登上热搜,和“智能驾驶”这一关键词密切相关。
受近日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的影响,公众对于事关智能驾驶的行为抱有更为审慎的态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媒体关注到,近期多地高速出现“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警示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社会重新审视某种新技术或新事物的心理。
智能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这一带血的教训,已在一些事故中展现无疑。一些车主任性使用智能驾驶技术,带来极大危险。涉事男子不仅将双手全然脱离方向盘,更是“一睡到底”,这一状态令人深感后怕。与其说他在这场危险的“游戏”中检验了一下该车的智能驾驶水平,不如说,他是赌上了命。
智能驾驶技术的诞生时间并不久远,这项技术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受到的关于安全性的考问,一直没有停止。何况,有识之士一再指出,智能驾驶存在一些死角。事实上,在多次发生事故后,这项技术更是进入了风口浪尖。
无论如何,为了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全,谨慎驾驶车辆,不盲目信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已成为业界和民间的共识。
令人担忧的是,现实中,“智驾一开,放手不管”,成为不少车主的选择。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智能驾驶按照专业标准分为L0—L5共六个级别,其中L1和L2等级属于辅助驾驶,L4和L5等级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但据报道,调研显示,绝大多数的车主误认为L2级等同于“自动驾驶”。近年来,以“智能驾驶”为关键词的事故频发,形成一个骨感的背景。
迷信智能驾驶的现象,源于两点。一是,车企和相关人士鼓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不无过头之处。例如,2024年春节期间,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某企业负责人发帖说,自己从老家开车回某地,全程一千多公里,一路使用某高阶智能驾驶,全程几乎无接管,路遇交通事故引发的拥堵、多个施工路段、前方紧急刹车等复杂情况,智能驾驶都能从容应对。然而,这种刻意用“高阶智能驾驶”偷换概念,过度渲染“全程零接管”的叙述方式,极易造成“智能驾驶就是自动驾驶”的既视感,这是不严谨、不规范、不负责任的。为了多卖车,连起码的安全提示都不讲,令人非常不安;二是,不少车主本就缺乏驾驶常识和科学素养、安全意识,狂热追求驾驶的极致乐趣,在车企的过度宣传下,更是偏听偏信。
安全驾驶,绝非小事。要消解迷信智能驾驶、沾染不良习惯的现象,需要对车主加强安全教育,引导人们相信科学、相信常识,避免进入“智能驾驶绝对安全”的误区。此外,对于车企或业界的公开胡吹,也要从维护广告法的角度加以遏制。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