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已经探讨了很多关于房地产走势的问题,今天想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楼市走势与总人口变动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从需求端,深刻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2024年省份及城市公布的人口变动情况。

以目前公布的数据来讲,有8个省份常住人口是正增长的,分别为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安徽和陕西。其中,广东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4万人,已连续18年位居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此外,2024年广东人口增量也是位居全国第一。说明什么?作为目前有4个GDP超万亿的城市和2个一线城市的省份,广东省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强劲。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大数据来看,2024年末全国总人口是较上年减少了139万人,而人口还在向其中8个省流入,所以,人口流动的结构化差异也许还会继续加大。

其次,从城市层面来看,一个比较有趣的数据是,贵阳去年人口增量是19.96万人,以微小的优势超过了深圳的19.94万人,夺取了人口增量的第一名。贵阳人口增量大,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贵州省的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

除了贵阳、深圳的人口增量排名第一、第二外,第三名至第十名分别是广州、合肥、长沙、南昌、杭州、宁波、济南、成都,第十名的成都人口增量是7.1万人。

最后,我们惊奇的发现,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2024年的人口增量居然是负数!这可能与其本来人口密度就比较大有关系。但是,作为常年人口

净流入的一线城市,部分人口离开,对当地城市楼市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小,这个结合城市发展来具体分析。

所以,从数据来看,人口结构是有变化的!但是,人口流动对楼市的影响逻辑大体是不变的。体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人口增长放缓直接影响楼市需求。

中国总人口已于2022年进入负增长阶段,城镇化率增速同步放缓。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或降至13亿以下。新增刚需购房群体收缩,尤其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需求断层,而一二线城市因人口虹吸效应仍具一定韧性。

此外,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明显。户均人数从2000年的3.46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离婚率上升与独居趋势推动小户型需求,但难以抵消总人口下降的负面影响。

其二,主力购房群体萎缩,老龄化加剧住房供给过剩。

可以看到,25-49岁购房主力年龄段人口在2015年达峰值后持续下滑,2023年新出生人口902万,创1949年以来新低,意味着2040年后购房适龄人口将锐减。

与此同时,老龄化加剧住房供给过剩。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35年或超30%,老年家庭住房空置率上升,遗产房释放可能增加二手房供应。

其三,区域分化加深,人口流动重塑楼市格局。

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城市群仍吸引年轻人口流入,支撑房价。部分二线城市如郑州、天津出现"人口流入但房价下跌"现象,反映经济动能不足对楼市的压制。

此外,东北、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面临人口外流,房价可能长期阴跌,地方政府财政承压。

显而易见的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整体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为了供大于求。但是,即便整体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供大于求,也并不意味着未来所有城市的楼市都会处于下行的态势,毕竟国内不同的城市发展差异性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其人口的流动趋势也是不相同的。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多次强调,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会因城市而分化的。

比如去年以来,楼市比较热的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几个城市都在人口增量前十名以内的;而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楼市虽然也有所回升,但还是处于下行的态势之中。当然具体楼市的走势,也不能仅仅只看人口流动情况,也要看其城市的发展预期及住房供应潜力。未来十年房地产将进入"精耕细作"时代,超额收益机会可能集中于结构性领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