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开国上将中,

名气最大的,一定有许世友和韩先楚

战功最高的,一定有许世友和韩先楚;

最有个性的,一定有许世友和韩先楚;

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定有许世友和韩先楚;



在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许世友与韩先楚堪称最耀眼的双子星。许世友以"少林将军"闻名,从黄麻起义到对越反击战,六十载军旅生涯写满传奇;韩先楚则被誉"旋风司令",四保临江、解放海南岛,以雷霆战术震慑敌胆。



二人同属1955年首批授衔,战功之卓著、性格之鲜明,在军史上留下"南许北韩"的美谈。他们如两柄出鞘利剑,共同铸就了人民军队的赫赫威名,至今仍被军迷津津乐道为"开国上将中最闪亮的名字"。

在整个战争生涯中,两人的战绩孰高孰低,也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此,编者就客观分析一下二人的战绩。

红军时期对比



许世友早年参加黄麻起义,后编入红四方面军,随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川陕苏区。他作战勇猛,擅长大刀近战,因战功从班长升至红9军副军长兼25师师长。在反“六路围攻”时,他率部死守万源,血战20余日,为红四方面军反攻奠定胜局。

长征中,他三过草地,在包座战役等战斗中屡建奇功,1936年任红4军军长,率部西征,后受路线影响,其军事才能尚未完全展现。



韩先楚1930年参加红军,隶属红25军(后编入红15军团)。长征中,红25军独树镇突围时,他带头冲锋扭转危局;庾家河战斗中,率部血战阻敌,掩护主力脱险。

到陕北后,他参与直罗镇战役(1935年),以灵活战术配合中央红军歼灭东北军一个师,被称赞为“有勇有谋”。此时,他虽职务不高(营、团级),但已显露出“旋风战术”的锋芒。



对比

许世友长期在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任职,资历和职务更高,参与大规模阵地战;韩先楚在红25军这支独立长征的队伍中成长,更擅长运动战,两人都展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为红军主力保存做出重要贡献。

结论

许世友更胜一筹。

抗日战争时期对比



抗战爆发后,许世友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旅长陈赓),参与创建太行、冀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指挥香城固伏击战,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被刘伯承称为"平原歼灭战的范例"。

1940年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后任胶东军区司令员(1942年起)。领导胶东军民反"扫荡",开辟胶东抗日根据地,指挥过河源西沟、大泽山等战斗。以"硬仗将军"闻名,曾亲自率大刀队夜袭日军据点。

在山东歼灭日伪军数万人,发展武装至10万余人。



韩先楚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副团长(团长韩振纪),参加平型关战役。1938年随344旅转战晋东南,参与粉碎日军"九路围攻"。

1940年随黄克诚南下华中,任新四军3师10旅副旅长(旅长刘震)。在苏北抗日根据地指挥高沟、杨口等战斗,开创淮海区新局面。



对比

许世友扎根山东,独当一面,在抗战中后期已成为军区级指挥员(胶东军区司令员)为中共在山东的战略布局奠定基础;

韩先楚转战华北、华中,参与多场关键战役,但长期担任副职。职务晋升相对缓慢,直至抗战末期才任旅级主官。

结论

许世友胜出。

解放战争时期对比

解放战争是两位名将的巅峰时期——许世友成为三野攻坚利刃,韩先楚则是四野头号"战神"。



许世友抗战胜利后,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保卫胶东解放区。

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莱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

指挥9纵担任主攻之一,与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张灵甫部),一战成名。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时,率部灵活作战,成功粉碎敌军"九月攻势",保住胶东根据地。

1948年任攻城总指挥,率14万部队8天攻克济南,活捉王耀武,开创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

淮海战役期间,率山东兵团(后改编为三野第7兵团)参加淮海战役,围歼黄百韬兵团。



韩先楚率部进入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胡奇才)。

1946年指挥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25师("千里驹师"),创东北战场首次成建制歼敌一个师的战例。

与萧劲光配合,指挥4纵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四次保卫临江,扭转南满战局,获"旋风部队"美誉。

辽沈战役期间,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在锦州战役中担任主攻,突破城防;

辽西会战时,率部急行军截断廖耀湘兵团退路,为全歼该兵团立下头功。

平津战役时,指挥40军(原3纵)作为东野先遣兵团入关,参与解放天津。



对比

许世友延续"猛将"作风,擅长城市攻坚战;在华东战场承担重要攻坚任务,累计歼敌25万至30万人(含毙伤、俘虏及起义投诚人员)。

韩先楚将"旋风战术"发挥到极致,以机动歼敌著称。在东北战场多次扮演"关键先生。累计歼敌20万至25万人(含毙伤、俘虏及起义投诚人员)。

结论

二人平分秋色。

抗美援朝时期对比



抗美援朝期间,韩先楚是志愿军副司令员,西线战场核心指挥

韩先楚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指挥员之一,1950年10月随首批志愿军入朝,担任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西线部队指挥员,直接参与并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指挥西线部队在云山、温井等地痛击美军骑兵第1师、韩军第1师,取得入朝首胜。云山战斗(39军VS美军骑1师):志愿军首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团级单位。

第二次战役,德川-宁远突破战(38军、40军):指挥38军(“万岁军”)穿插三所里、龙源里,切断美军第9军退路,奠定西线大捷。此役后,彭德怀亲自嘉奖38军:“三十八军万岁!”

第三次战役,率部突破“三八线”,攻占汉城(今首尔),将联合国军逼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

第四次战役(1951.1-4),指挥西线部队在汉江两岸顽强阻击美军反扑,为东线横城反击战创造条件。



许世友在抗美援朝期间未直接入朝作战,而是留在国内担任重要防务任务: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950-1954),负责东南沿海防御,防备国民党军反攻。指挥部队进行抗美援朝后勤支援,如训练新兵、物资调配等。1953年赴朝鲜考察(战争末期),但未实际指挥战斗。

对比

韩先楚是志愿军前四次战役的核心指挥员之一,尤其擅长运动战和穿插战术,对战争初期战局扭转贡献极大。美军评价:韩先楚指挥的部队是“最难对付的对手”。

结论

韩先楚胜出

解放海南岛VS对越自卫反击战

有两场战役需要单独比较,那就是二人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解放海南岛VS对越自卫反击战。



1950年4月,时任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副司令员的韩先楚,面对中央"暂缓攻琼"的指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趁敌立足未稳之际解放海南岛。

当时我军缺乏海空军,仅靠简陋木船,而岛上守军10万余人,且有军舰飞机支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跨海作战是"不可能的任务"。

韩先楚以超凡胆略主导战役,组织部队夜以继日演练渡海战术,创新性地将木船改装为"土炮艇"。4月16日,他亲率2.5万先锋部队,乘300余艘木船强渡琼州海峡,在敌军炮火中突破"伯陵防线"(薛岳部)。

登岛后采用"旋风战术"穿插分割,仅用15天便粉碎敌军防御,5月1日解放全岛。此役歼敌3.3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木船打败军舰"的经典战例。



历史证明,若非韩先楚的果敢决断,若拖延至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海南或成第二个台湾。毛泽东后来感叹:"海南岛一仗,韩先楚立了大功!"这场战役不仅彰显其军事天才,更体现了"战机稍纵即逝"的战争哲学,成为我军跨海作战的典范



许世友将军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担任东线总指挥,以铁血作风和雷霆手段领导了这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自卫作战。

时年74岁的老将临危受命,面对越军在中越边境的长期挑衅,他提出"牛刀杀鸡"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纵深穿插,指挥东线部队在短短两周内连克高平、谅山等战略要地,尤其是谅山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越军防线,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撼动的战斗力。



许世友在作战中展现出鲜明的军事风格:战前要求部队"准备付出一万伤亡",以破釜沉舟之势震慑敌胆;战中采用"大纵深、大迂回"传统战法,创造性地运用坦克部队在复杂山地作战;

战后严格执行撤军命令,但彻底摧毁了越北军事基础设施。这场战役虽引发争议,但有效遏制了越南地区霸权主义。



对此

从历史意义上讲,解放海南岛的意义要大于对越自卫反击战。韩先楚把握住了稍纵即逝战机,收复了海南岛,连同35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南海,一并划入中国版图,可谓立下了不世之功。

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样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战略意义。震慑了潜在威胁,巩固了国防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展现了战略定力,但和领土完整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结论

韩先楚胜。

最终评价:



综合来看,

许世友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功胜过韩先楚。

解放战争期间,二人平分秋色。

抗美援朝,韩先楚的功绩是遥遥领先。

而,两个人军事生涯的最伟大的代表作,解放海南岛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反击战,韩先楚的功绩还是胜过许世友。

综上所述,单论战功,韩先楚还是略胜一筹。

结语



许世友和韩先楚都为新中国的建立两人都是解放军中的顶尖战将,风格迥异,他们的军事才能共同构成了解放军多样化的作战体系,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有了许世友和韩先楚以及无数的革命先烈,才有了今日的盛世中国,他们从战火中走来,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不朽功勋。

这些将军们用鲜血和智慧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他们的战功彪炳史册,精神永励后人。

致敬许世友将军!

致敬韩先楚将军!

致敬所有的革命先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