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宏大历史叙事中,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挂帅出征,其果敢坚毅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在这一重大历史决策背后,关于主帅人选的确定却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起初,抗美援朝主帅的人选并非彭德怀,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背景和考量,使得主帅人选在最初产生了诸多变数?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风云突起,主帅初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介入,其军队悍然越过三八线,战火迅速向中朝边境蔓延,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开始紧张筹备抗美援朝事宜,其中,主帅的选择成为重中之重。
7月7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提议,主持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研究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同日,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将会议决议报告毛泽东,提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当日批示同意。此前一天,毛泽东就已致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要求粟于7月18日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务。粟裕接到命令后,深感责任重大,但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担心难以胜任这一艰巨任务,于是致电毛泽东,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其他同志。然而,毛泽东坚持要粟去,复电仍希望他于8月上旬来京,主要原因是部队的调动部署需要一个月左右,到8月上旬才能结束。
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要求粟裕于8月上旬报告身体情况,指出如病重则继续休养,如病已愈则盼来京。8月1日,病情加重的粟裕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信中表示病情未见好转,但“又因新任务在即”,“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
8日,毛泽东回信说,“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毛泽东这封回信的语气和上两封电报的语气明显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时朝鲜人民军已解放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地区和92%以上的人口,美军和南朝鲜军被压缩至仅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战争局势有利于人民军,中国不急于出兵;二是为了统筹部队集结后的指挥和后勤保障问题,东北边防军实现了统一指挥,边防军指挥机构的成立时间可稍稍推迟。7月22日,周恩来与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提议,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切供应,将来粟裕等人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翌日,毛泽东批示予以同意。
8月下旬,粟裕由青岛转往无锡疗养,9月初又经上海回南京家中疗养。粟裕未能挂帅出征,并非托病请辞,而是病情确实突然加重不能赴任。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身体就一直不好,但解放台湾和华东方面的军事重任在肩,他仍然坚持工作。1950年12月,粟裕由夫人楚青陪同去苏联治病,经过一个月的初步检查,诊断为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受伤次数过多(且有两次伤及脑神经),造成经常头疼,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休养。即便如此,粟裕对出兵朝鲜亦有所准备。据《粟裕传》记载,他接到新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工作,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作战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的蒋天然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原准备用于攻台作战的三野第九兵团参战,他还坚定地表示:“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
变数再临,林彪亦难从命
粟裕因病无法挂帅出征后,中央将目光投向了林彪。从各方面条件来看,林彪似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他所率领的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战斗力强大,且四野的部队在东北地区根基深厚,熟悉当地环境和作战特点。此外,林彪在军事指挥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
然而,林彪此时也因身体原因无法承担这一重任。在解放战争后期,林彪的身体状况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精神损耗极大。在衡宝战役的后期,他基本上就已经病倒,甚至躺着指挥作战。朝鲜战争爆发时,林彪正在武汉养病,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奔赴朝鲜战场,承担指挥志愿军作战的艰巨任务。
临危受命,彭德怀勇挑重担
粟裕和林彪因身体原因先后无法出任志愿军主帅,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想到了彭德怀。彭德怀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战功赫赫,他带领西北野战军以少胜多,“三战三捷”保卫党中央的佳话一直被人们传颂。毛泽东曾用“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高度评价了彭德怀的卓越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时的彭德怀,正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时还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虽然西北形势仍然紧张,但毛泽东深知彭德怀敢于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1950年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已是万分火急,但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同时,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接彭德怀到京参会。当时,彭德怀正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室内埋头审阅西北地区三年经济恢复计划,因保密,尚不知进京原因。
4日上午,彭德怀抵达北京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首先发话:“你来得正好,美军已开始越过‘三八线’了,现在正在讨论出兵援朝问题,请你准备谈谈你的看法。”彭德怀听了几个人的发言后,才知道会议对援助朝鲜有不同看法,因不明情况,他没有发言。当天晚上,彭德怀反复考虑,最终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赞成出兵援朝的决策。第二天,毛泽东问彭德怀:“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彭德怀沉默片刻后,慨然领命:“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让彭在当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彭德怀作了支持出兵的发言,会议最终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0月8日,中央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临危受命,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在随后的战争中,彭德怀指挥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美援朝主帅人选从最初考虑粟裕、林彪,到最终确定为彭德怀,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紧迫的战争局势以及将领们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彭德怀元帅勇挑重担,带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他的功绩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和敬仰。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战略抉择和领导智慧,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