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3年,四川达州,一个摔倒的老太婆,一句“你撞了我”,三名小学生一夜成“嫌疑犯”。老太还发誓:“如果我骗人,全家死绝。”
12年过去,网上还在追问:“那她家,到底还好吗?”可谁注意到,这事真正“摔坏”的,是全社会的信任底线。
小学生扶了人,老太开口要二十万,这不是碰瓷是劫道!
2013年6月15日,四川达州正南花园小区旁,下午放学路上,三个小男孩正说说笑笑地回家。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大约70岁的老太突然“哎呀”一声,倒在了地上,随即痛呼不止。
三个孩子见状,赶紧上前,连拉带扶,叫人报警送医。这时候,剧情开始拐弯。老太第一时间不是感谢,而是直接指出这三个孩子是“肇事者”,说撞人了,要赔钱。
家属随即赶到,双方一阵拉扯过后先把人送到了医院,确诊结果:右大腿粉碎性骨折,手术加住院,医疗费用大约2万元左右。
此时,老太太的亲人向孩子们的家长提出了索赔。至于赔多少?据其中一个孩子的爸爸江先生称,最高的时候曾经口头索要20万元。
20万!这可是达州普通家庭几年的全部收入。这仨孩子一听这话都懵了,连哭都哭不出来。最小的那个才9岁,最大的也不过13。
当时现场没有摄像头,那么问题来了:有无目击证人?有。警方调取监控和调查周边目击者,发现至少三人作证“老太是自己摔倒的”。
案情进一步深入,警方找到了三个孩子的陈述,彼此内容高度一致。再加上医院伤情鉴定,没有发现任何外力撞击痕迹,几乎可以排除外部推撞可能。
老太家依旧不松口,继续咬定“肯定是小孩撞的”,更令人咋舌的是,老太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当着媒体说了一句狠话——“要是我冤枉了人,全家死光!”
这句“毒誓”被记录下来传到网上,成了这起事件新一轮发酵的导火索。一时之间,全国网友蜂拥而至,“老太讹人”、“毒誓成咒”、“孩子被冤枉”等词条霸榜热搜。
11月底,达州市公安局公布处理结果:老太因为年龄的问题免于处罚;其儿子龚某某因涉嫌敲诈勒索被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
至于为什么判定龚某欺诈?这是因为双方在将近半年的纠缠中,老太太的亲属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家长赔偿。
他们敲开江家的门,直接把老太太扔到人家的家里,然后呆了两天才肯走,逼得江家人一度不得不离开家躲避。
看似尘埃落定,可舆论的水还远没平息。因为这件事摔的,不只是老太,还有一地鸡毛的“社会信任”。
扶人这件事,在中国成了“高风险动作”?
达州老太摔倒案爆出后,全国网友群情激愤,这不是一起孤立事件,而是一场持续十年的集体心理回弹。
我们往回倒几年,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06年南京彭宇案。
彭宇在公交车上扶起跌倒老人,最后被告上法院,法院判决依据之一,是“若非肇事者,何以送医?”此案判决出来后,舆论炸裂。
从那一刻起,“你扶人了吗?”就成了道德与法律双重陷阱。此后十年,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类似事件:
2010年,广州,一名中学生扶老人,被控“涉嫌肇事”;2012年,山东,一男子扶人,被勒索1.8万元;2016年,重庆,保洁员扶摔倒老人,陷入长达4个月民事纠纷。
到了2013年这起达州案件发生时,公众心理已经高度紧张。人民日报在线调查显示,超过82%的网友明确表示“今后看到老人摔倒,不会贸然去扶”。
这是一种“情绪性冷淡”,更是一种“被防御性善良”。不是不愿意帮助,而是怕被算计。
更严重的是,这些年,“老年人讹人”的负面现象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和新闻报道中,进一步固化了“碰瓷”的社会刻板印象。
原本一个正常的社会机制——“有人摔倒,有人扶”——逐渐演变成全民神经质。而达州老太这一“要价20万+毒誓”的组合拳,更是让人对“扶人行为”的风险感知飙到极点。
如果不是警方果断调查、媒体持续关注、证据链条完整,这仨孩子,怕是要被“冤到底”。
这一回,是法律给了善良一个底气十足的交代
与过去类似案件不同的是,达州这次,警方动得快、动得准、处理得清清楚楚。从孩子家长报警到调查结论公布,只用了不到几天时间,出具完整报告、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整个流程高效透明。
警方查明的三条关键信息:现场三位证人,全部口供一致——“孩子没碰老太”;医院伤情鉴定报告:无挫伤、无推撞特征,骨折符合“自行跌倒”模式;三名孩子与家属陈述一致,录音同步、无改动痕迹。
更重要的是,警方发布处理通报时,全文逐条列出处罚依据,没有模糊、没有拖延。这在当时全国来说,是一次极具示范意义的执法案例。
处罚结果虽小,但法律信号极强。
舆论从一开始的担忧、怀疑、愤怒,逐渐转向赞许与支持。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亿,评论点赞近30万。
评论说得很清楚:“社会不能让善良寒心,法律必须给善良兜底。”而这个“底”,就在这一回,被法院、被公安、被公众一起撑住了。
再说那句“全家死光”的誓言。法律不管“咒语”,但民意会记账。老太虽然没被拘留,可舆论场上的声誉已彻底崩塌。
至于三名孩子,他们的人生或许还会背负这段心理创伤,但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清白,被法律保护了下来。
这件事的结尾,不是“信任终结”,而是“底线回归”。这一次,我们见证了法律为善意挡刀。
如今一晃过去了12年,并没有媒体追踪这件案子的几家人的后续。但至少可以肯定,无论是网上还是线下,这家人的名声都坏了。
参考资料:
“达州三小孩扶太婆被索赔”调查.四川日报.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