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透过光影
铭记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见证每一次法治的进步
重温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30年光阴长卷的第六卷。
照片上记录了发生在2001年8月,上海一栋老式公房里的一场特殊庭审。76岁的老人蜷坐在沙发上,疾病缠身的他几乎无法起身,布满皱纹的双手仍紧攥着一叠材料。此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将法庭搬进狭窄的客厅,一切源于一场父子间的房屋租赁纠纷,一封字迹颤抖的手写信......
照片里这间27.5平方米的老式公房,承载着上海住房变迁的缩影,也藏着亲情裂痕。
洪家一家五口居住在儿子小洪单位分配所得的住所,住同一屋檐下,两代人矛盾激化,最终演变成“谁留下、谁搬走”的“拉锯战”。因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这起案件被诉至一中院。
开庭前夕,洪老一封字迹颤抖的来信被送至民二庭办公室。
潘兵正在接受采访
“信纸是老式双红线信笺,字迹歪歪扭扭,笔画断断续续。”时任书记员的潘兵(现任行装处行政科科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信里,老人坦诚说明了自己和74岁的妻子“分别患有肺心病、腰椎骨脊椎骨明显骨质疏松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心肌动脉粥样硬化、脑部分瘫痪等疾病,外出行走困难,难以到庭参加诉讼。”行文诚恳,老人希望法院能够去住所开庭。
彼时刚入职法院一年的潘兵坦言:“当时我还是新人,之前从来没有碰到过,只是在书本上看到过“巡回法庭”的操作”。
合议庭慎重讨论后认为,“上门开庭”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便利诉讼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也符合当时“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法院”的要求,经协商征得庭领导的同意后决定上门开庭。
“敲定好后,我还利用午休时间到老人家中予以告知并确认。”时至今日,潘兵还记得当时上海夏天的炎热,她穿过老旧弄堂,步行去老人家,手上提着装满标牌和卷宗的公文包。
回顾这张照片,“临时法庭”的布置充满烟火气:塑料制的“审判长”“书记员”标牌被安置在简单的方桌上,法官们落座在褪色的沙发上,案卷摊在膝头。没有高科技设备,坐在小板凳上的潘兵在笔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细节。
法官逐项梳理着煤气灶具甚至晒衣架的归属,连吊扇的拆装细节都反复确认。
“当年我们解决的不仅是法律纠纷,更是一个屋檐下的亲情困局。”最终,父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老洪搬至华阳路住所,并承担该房屋15000元的装修费。
20多年过去了,开庭时鲜活的细节始终活跃在潘兵的脑海里:房间里弥漫的味道、父子间的争执、老人一直挂在嘴边的“感谢”……在后来的审判工作中,潘兵还审理过不少例如拆迁引发的房产纠纷,面对着更多亲情与利益的交锋。然而,裁判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普通人最真实的人生。“司法工作者化解的并不仅是纠纷个案,更应深挖矛头根源,弥合社会裂痕。”
在一中院,还有更多温暖的照片被定格。
照片里,干警们的制服款式随岁月更迭,办案的方式也因时代而变:为年迈当事人上门提供司法服务、法官上门调查......不仅是空间距离的拉近,更是司法为民精神的抵达。
时间更迭,全流程网上办案、数字法院建设等成为上海一中院传承“人民至上”、践行司法为民的具象落地。
从远程开庭到网上立案,再到线上开庭、异步庭审;从“涉众型案件投资人信息核对平台”到“债务人案款自助履行平台”……上海一中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和法院工作深度融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诉讼体验感和获得感。
文:谢钱钱
值班编辑:郭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