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沈阳某小区监控,录下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妈妈救我"。

年仅 16 岁的天才少年于行健,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午后,从城市高楼的顶端,决然纵身一跃,就此终结了自己璀璨却又短暂的生命。



他自小就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慧,思维敏捷得如同闪电,在各类信息学奥赛以及其他高难度赛事里,成绩斐然。

从 2022 年到 2024 年这短短三年间,他多次站在领奖台上,奖杯与证书堆满了家中的一角,成为众人眼中闪耀的天才之星。



每一次比赛,他都像是在知识的战场上披荆斩棘的勇士,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能力,一次次斩获佳绩。



记得有一次全市的数学竞赛,小小的他坐在考场里,眼神坚定而自信,面对一道道难题,他的笔尖在试卷上飞速舞动,仿佛在与时间赛跑。当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他的名字高高地挂在榜首,父母激动得热泪盈眶,带着他四处炫耀。

可在这耀眼光芒背后,承载的是数不清的期望与沉甸甸的压力。那些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期待,如同沉重的枷锁,一点点束缚住他原本自由的灵魂。

于行健的父亲在饱含悲痛与追忆的祭文中,将他形容为 “灵童” 与 “魔丸” 的奇特交织体。



在他年幼时,成绩优异得令人惊叹,每次考试都能斩获高分,各类竞赛也屡屡获奖,是家长会上被老师表扬、被其他家长羡慕的对象,让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骄傲不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叛逆情绪开始滋生,曾经温馨的家庭氛围变得愈发紧张。近几年,他眼中的光芒渐渐黯淡,失去了往昔的快乐。

每一次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他都觉得自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却无人诉说。

曾经热爱的学习,如今像是一座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大山,就连曾经能让他放松身心的运动,也都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他只是机械地去做,仅仅是为了不让对他寄予厚望的父母失望。



2025 年 3 月那场至关重要的信息学竞赛,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比赛前夕,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深知这场比赛对他的重要性,也明白父母和老师对他寄予了多大的期望。在比赛过程中,或许是压力过大,或许是状态不佳,他的表现远不如以往那般出色,最终遗憾地未能进入省队。



这对于一直以来在学业和竞赛中都名列前茅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断质问自己是不是不够优秀,是不是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



仅仅过了一个月,在 4 月 1 日这一天,他选择以坠楼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事发后,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全力抢救,心肺复苏、电击除颤…… 各种急救措施都用上了,可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看完父亲的文字是什么感受,个人认为这个孩子的压力太大了,父母给予了孩子太多的期待。





教育方式也简单粗暴,一味地批评指责多于鼓励支持,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

每一次于行健成绩稍有下滑,迎接他的便是父亲严厉的责骂,却从未有过一句鼓励和安慰。而从教育制度层面来看,如今的竞赛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大家只看重竞赛成绩和名次,却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

学校里,老师们只关注学生的竞赛成绩,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宠爱有加,而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则漠不关心,这让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