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标题起的,就是不点名字。
主要大家都这样,连南方都市报都只用“一地”指代,想来其中一定有什么奥妙,所以我也不如效仿之。
01
说的是近日有网友反映,河北省三河市燕郊一带,商户接到城管上门通知,红蓝黑色的商铺招牌,都需要更换颜色。
记者采访城管部门,回应称“是市政府城市规划的要求”;极目新闻又致电三河市政府办,一工作人员电话回应称,“我们这儿也不了解这个(情况)”。
城管说是市政府城市规划的要求,三河市政府工作人员又说不了解情况。这就变成了一个无头公案和莫须有。
但这都不是重点。
这条新闻让我惊讶的点是:
第一,地方行政蛮横干预经营引发舆情的事,已经不下一次两次,成都甚至还有干部为此被处分的先例。燕郊城管的同志们,难道都不知道吗?
这都2025年了,怎么还会有如此怀旧的操作。
第二,此事如果发生在某些偏远的地区,我也能够理解,但它就堂而皇之出现皇城脚下,出现在与北京一河之隔的燕郊。难道这就是著名的“灯下黑效应”?
要知道燕郊的对岸,就是“中国最大的原创艺术家集聚地”宋庄,艺术这东西,学不会薰都能薰出点细胞吧。
02
但是仔细一想,似乎又不觉得奇怪。
早在一年前,我就写过一篇《北京陡峭》,从三件小事,讲述北三县的房价,为何只有一河之隔的帝都的N分之一(今天的次条重发)。
隔着一条潮白河,河西的通州一日千里,干净整洁高大上;而河东的燕郊,却始终是个城乡结合部,始终没有什么长进。
有些朋友总喜欢归因“虹吸效应”,但北三县与首都的距离,甚至远比平谷、怀柔、密云更近。其不仅承接了大量北京溢出的人才、艺术、文化、商业、科技等资源,更有一条北方最为稀缺的河流。咱就把北三县先搞起来行不行?
其实我满理解燕郊这次的行动的。这几年副中心发展突飞猛进,燕郊也想借此东风,来个改头换面。从新闻看到,光是年后燕效就有好几个大动作,比如交通与基础设施升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及这次的商户招牌颜色整治。
我觉得这些措施初心都很好,但是可能操之过急,也可能是惯性使然,动作一大就容易变形。然后我就想到了通州与北三县共管,官方的提法叫“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03
查了一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医疗卫生一体化;二是统筹协调机制;三是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其中的第二条统筹协调机制,就包括协同发展、协同创新,以及优化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体制机制。
2月份的一条新闻还提到,北三县与通州采用协同的方式,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进行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在执行上,主要领导定期交流,牵头部门对接调度,行业常态化沟通等等。
如是,的确挺扎实,挺鼓舞人心的。
据说店招的事,在记者走访后,媒体关注后,招牌颜色又被改了回来。知错就改,这很好。
但是咱们也不用搞那么麻烦。也不提观念更新、G员审美、营商环境了,这些词都太奢侈,更不要提“北三县入京”这样的大词,咱就直接把城市界面这一项,交由隔壁的通州副中心帮忙规划。
既然上头有文件,下头有合作密切,双方不妨再进一步,北三县把“协同发展”用足了,把副中心的水平和能力用足了:反正是自家的地,肥水也流不到别人家去。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