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的北京紫禁城,金銮殿内肃穆无声。乾隆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殿试的考生,突然眉头一皱——角落里跪着一名独眼青年,面容瘦削,左眼覆着疤痕。这样的相貌,怎配入朝为官?
乾隆心头不悦,但手中试卷却让他犹豫。这独眼考生的文章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甚至被主考官赞为“江西大器”。难道真要因容貌埋没人才?皇帝沉吟片刻,嘴角浮起一丝玩味的笑:“朕出上联,若对不上,便退下吧!”
这个独眼考生名叫刘凤诰,江西萍乡人。他自幼聪慧,却命运多舛——4岁丧母,父亲奔波养家,将他寄养在舅舅家。一次射箭意外,箭矢刺入左眼,从此他成了乡邻口中的“独眼龙”。
嘲笑声如影随形,他却将苦难化作动力。为完成母亲遗愿,他夜读不辍,油灯燃尽便借月光抄书。18岁中举,28岁入京会试,却因独眼书写缓慢险些落榜。主考官破例允他超时答卷,才让这份才华未蒙尘埃。
殿试当日,乾隆盯着刘凤诰的独眼,冷冷抛出一联:“独眼不登龙虎榜”。此言一出,满殿哗然——皇帝竟当众嘲讽考生!刘凤诰面色发白,却挺直脊背。他明白,这是最后的机会。
片刻沉寂后,他朗声应对:“半月依旧照乾坤!”残缺如半月,亦能辉映天地。字字铿锵,既回应讥讽,更暗表忠心。乾隆眼中闪过一丝惊诧,这独眼书生竟有如此气魄?
乾隆再出难题:“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四象星宿尽藏联中,帝王威严扑面而来。刘凤诰略一思索,以四季花卉相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好!”乾隆拍案叫绝。星宿对繁花,探花郎自比群芳,既守君臣之礼,又显凌云之志。皇帝当场钦点他为探花,并叹道:“才胜潘安,何须俊貌?”
刘凤诰的故事并非孤例。黄巢因貌丑被夺武状元,愤而起义;庞统因“浓眉掀鼻”遭刘备冷落,终成憾事。但刘凤诰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愿给机会的皇帝。
乾隆的偏见始于容貌,终于才华。这对联交锋,不仅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更撕开封建科举的暗面——当“以貌取人”成为潜规则,多少寒门才子被拒之门外?
探花及第后,刘凤诰历任吏、户、礼、兵四部侍郎,政绩卓然。他主持修撰《江西通志》,推动地方文教,甚至因直言进谏触怒嘉庆帝被贬,仍不改风骨。
独目望乾坤,半面写春秋。当他晚年双目俱盲归隐乡野时,是否想起殿试那日?一句“半月依旧照乾坤”,照亮的不仅是帝王偏见,更是寒士逆天改命的微光。
今日重读这段历史,仍令人唏嘘。若刘凤诰当年退缩,清史是否会少一页传奇?当我们在职场、生活中遭遇“容貌歧视”,是否也该如他般以才破局?
答案藏在紫禁城斑驳的砖瓦间,藏在那副流传两百年的对联里——才华如明月,纵有残缺,终将照亮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