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有一个使团从英国远道而来,他们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表示想要建交,这个使团就是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
乾隆统治的中后期,清朝就有些日暮西山的迹象,国内不断出现各种风波,清朝已经开始缓缓下坡。可乾隆自命不凡,认为清朝乃是“上国”,马戛尔尼在出使期间也是亲眼见证到清朝的“盛世”。
在马戛尔尼要返回英国之时,乾隆交给他一封信让他带给英国的国王,信里面竟然通篇显示乾隆的傲慢。
一、英国使团访华所见
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面见乾隆皇帝,他们表示英国想要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希望乾隆皇帝能够考虑。
清朝的消息比较滞后,对于远在天边的英国乾隆了解得并没有那么透彻,但本质上乾隆仍然是抱着清朝国力强盛的想法轻视前来外交的国家。
面对这样的提议,乾隆本身就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加上当时马戛尔尼使团和乾隆在礼仪上发生了一些争执,乾隆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
这使马戛尔尼大为震惊,没想到自己代表英国不远万里跑来这边,给乾隆带来了珍贵的礼物,却没有谈妥。看乾隆坚决的样子,英国使团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收拾收拾想着返回英国吧。
虽然马戛尔尼这次来的主要任务没有完成,但在大清帝国内部,居然给了他意想不到的收获。在马戛尔尼真的来到中国之前,听到的都是些大清帝国强大的传闻,于是不由得对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产生了好奇心。
然而当他看到沿途的景象却发现事情并不像之前所形容的那样。乾隆统治下的清朝确实有许多国家都曾来示好,乾隆也并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在他执政时期的清王朝通过各种方式成功让其他国家归顺于清朝。
于是乾隆觉得其他国家都能向我弯腰示好,怎么就英国提那么多要求还不愿意按照我的礼节办事呢?傲慢的乾隆认为两国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英国这么做就是不尊重他,更是对大清帝国的蔑视。
被拒绝的马戛尔尼就发现,这大清帝国怎么跟说的不一样啊!
传闻中的大清帝国实力强盛、百姓安居、社会和谐,可马戛尔尼使团一行人在沿途却看到的是社会贫困、百姓凄苦、官府腐败。大清帝国空有乾隆营造出来的大国形象,内部却是空壳。
马戛尔尼看到很多的下层百姓仍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许多人甚至连居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露宿街头。而官场上的官员一个个吃得膘肥体壮,搜刮着百姓的油水进肚,却不见为百姓做事。百姓与官员对比更显得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清王朝的实力似乎也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军队可以说是一触即溃。
两国之间的交易是做不成了,马戛尔尼彻底看清楚了大清帝国的全貌。
二、乾隆的信
马戛尔尼除了带着乾隆的拒绝回家了,还带上了乾隆要给英国国王的一封信,这封信就是《敕英咭利国王谕》,也就是这封信被收藏在了大英博物馆中。
信中乾隆展现的傲慢非比寻常,“天朝上国”的优越马上就要从信纸上挣扎出来直冲英国人的脸了。
乾隆在信中这样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是我们大清帝国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物产丰富得很,你们的贸易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然而清王朝固步自封,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世界的先进程度更是一概不知,只是觉得有吃有穿过得还挺好,这样的观念导致清王朝很快就落后于世界,乾隆的没有见识过外面工业化的世界,对于他们的发展根本就没有概念。
乾隆还在信里告了个状,对于马甲尼尔礼节的不到位乾隆还有点记仇,他在信中提到:“定制如此,不可更易。”乾隆就是提醒着英国,你看你们的人一点礼数都没有,这不得批评一下?
其实乾隆也并不是纠结于马甲尼尔到底跪不跪的问题,这不简单是礼节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清王朝在乾隆统治时期让许多国家归顺于自己,他们对乾隆都是来进贡的,英国来到这里让乾隆并不认为与他们是平等的关系,而是认为也该用对待归顺国的态度对待英国。
对于英国带来的礼物,乾隆也表示不能理解:“天朝亦有类似之物。”这是乾隆在看了天体仪和其他先进的礼品后心里的感想,对于英国来说这是工业化的标志,而对清王朝来说这些东西只是消遣的物品。
乾隆称这些东西是“奇技淫巧”,完全没把人家的礼物当回事。
这封信英国人一看可是怒火冲天,没想到特意派使者却被人家看成进贡去的了。但是乾隆也没想到,本来想着说教英国国王一顿,但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已经神志不清,精神疾病导致英国国王已经没有办法正常处理政务。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乾隆去世20年以后,英国又再次进入了中国,只不过这次用的是鸦片,更是用炮火轰开了大清帝国紧闭的门,这下不开也得开了。
如果当初乾隆答应了英国的想要外交的请求,清朝能发展起来吗?其实也未必,即使乾隆同意了贸易往来,清朝以农业发展为主,英国已经步入了工业文明,这两者之间很难调和。
长期的“天朝上国”观念让清王朝失去了对自己真实实力的判断,乾隆对英国的认识也是限制在往常的“蛮夷之国”的概念中,对于贸易的本质乾隆也并不理解,逐渐地清朝就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参考信息:
阴山学刊:英方视角下的盛清气象: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华的“盛世”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