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诗歌,上面的这两句诗,你一定都耳熟能详。
在很多影视剧和短视频中,这样的诗句被不断引用,热度可谓爆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句诗居然出自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之手。
他10岁上初中,15岁便上了北京大学,在20岁时成为了大学老师,可谓惊才艳艳。
然而,他却在25岁的时候,突然之间借助一辆火车,自我了断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天才?他又为何要在壮年之时寻短见呢?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这个特殊的人:他名叫査海生,也就是诗人海子。
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小村中。这个小村是闭塞而贫穷的,想要上学相当困难。
但是,海子的母亲,却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她早年间上过私塾,认得不少字,读书读报并无压力。尤其难得的是,她在那个十分狂热的年代中,仍然保持着对文化的尊重。
于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妇女,成了儿子的第一任老师,完成了海子的启蒙教育。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书少之又少。而海子的兜里最常见的书,就是《毛主席语录》。
在他5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背诵语录的大赛。结果,年纪最小、个头也最小的他,却凭借优异的表现,一举拿到了好成绩。
村里的小学决定特事特办,让还未到上学年龄的他提前上学。而这,也开启了海子极为辉煌的前半生。
1974年,海子跳级,成了一位中学生。他的成绩仍然十分优异,而同时,他也没有落下家里的农活儿。
每次回家,他都会去下地干活儿,给自己挣上几个工分,缓解家里的生活压力。这种半耕半读的生活,让他有了一种朴实的乡土情怀,同时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1979年,15岁的海子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时,高考已经恢复了,农村生保送大学的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也就是说,海子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实打实地考上了大学。
不过,由于家庭的贫穷,海子的大学生活也注定是贫穷的。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0元钱。
然而,这样的生活,反倒让海子没有富家子弟身上的浮躁,可以安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也就在这时,一本普通的小册子,让海子一步迈入了文学的大门。
就在海子入学后不久,文学期刊《今天》创刊了。
之后,文学之风便随着这本油印的小册子,进入了大学校园。海子结识了几个同样才华横溢的朋友,携手闯入了诗歌创作的圈子。
他那贫穷的童年,成了他诗歌中最主要的写作内容。那种质朴文字下隐藏的骄傲,让海子的诗歌别具一格。
当时,他向往着青藏高原上纯净的青海湖,因此便根据少数民族的习惯,给自己取了笔名“海子”。
1984年,海子毕业了,之后便被分配到校刊的编辑部当编辑。同时,他还留校任教,成了一名老师。这时候,他年仅20岁,但是从外表看仍是个孩子。
他的那张娃娃脸,配上一副十分夸张的眼镜,总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不过,此时的他总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还不算低,每个月有90元。
但是,对家庭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他,总是将其中的60元寄回家,自己仅留下30元用来生活。为了能住得尽量便宜一些,他把家安在了北京市的昌平区。
也正是在这时,海子的创作事业慢慢地辉煌起来,在国内获奖无数。
不过,海子的成就,并未让自己贫穷的生活有所改变。虽然荣获了很多奖项,但是很多文学期刊却并不认可他的东西。
他诗歌的每次发表,都要经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即使是发表了,他拿到的稿费也算不上丰厚。即使偶尔有些外快,他也经常用来贴补老家的花销。
在1988年,他的母亲来北京看他,他一次性就给了母亲300元钱。但是他自己的家里,却没有哪怕一件电器,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
而平时在吃饭时,海子也总是吃些馒头就青菜,很少吃肉。朋友曾经说他“穷极了”,即使去商店,也没钱买东西。
贫穷的生活,往往不会击倒一个人,甚至还会激发一个文学青年的创作灵感。对于海子来说,情况也差不多。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诗歌不管是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性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种创作却不能给他带来快乐。
因为生活上的两个硬伤,让海子始终无法看到快乐的阳光。
第一个硬伤,就是感情问题。
在海子短暂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四次恋爱的经历,但同时也失恋了四次。每一次失恋,对他这样一个心思单纯的人来讲,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海子的初恋名叫小武,是个身材苗条、聪明伶俐的大学生。两人因为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 而小武对人情世故的通达,更是弥补了海子身上的一些短板。
两人相处得是如此快乐,以至于这段时间内,海子创作了大量描绘甜美爱情的诗歌。但是,小武毕业后,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去南方发展,两人只能无奈分手。
初恋结束后,海子又和女友小刘相恋。小刘是个很朴实的女孩,在昌平文化馆工作。她对于家庭有着一种很普遍的向往,对海子的照顾,也比小武更加无微不至。
但是,小刘并不想只和海子处对象,她还想结婚。这本是一个很正常的要求,但是对于海子这样一个贫穷的文学青年来说,结婚却总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感觉。
所以,小刘几次提出结婚,海子全都没有答应,两人因此而分道扬镳。
海子的最后一位恋人,和他一样是一位大学老师。但是,两个人的感情却注定没有结果,因为这位老师本身已经结婚。
她可以在生活上关心海子,甚至在两人外出游玩的时候给海子照相,但是这段感情毕竟有悖于法律。所以,这段感情带给海子的苦恼,要远远超过快乐。
至于海子的另外一段感情,别人也是讳莫如深。但是可以想象,两人的交往,同样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过程,有名而无实。否则,海子的结局绝对会不一样。
而海子生活中的另一个硬伤,就是贫穷。严格说来,还不是他自己的贫穷,而是家乡的贫穷。
前面说过,海子是一个很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他的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在上学时,海子总是刻意地晚回家,好让弟弟们有更多的饭菜可以吃。
而他自己,却常年只吃残羹冷炙。对于父母,他也总是尽力尽孝。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家人能有一个好的生活,不再受穷。
然而,在1989年,海子回了一趟老家。而老家的样貌,和他当年离开时几乎别无二致,还是那么闭塞而贫穷。
而且,海子还发现,由于自己和家人之间出现了鸿沟,已经让父母不太敢和他说话了。对他的创作思想,整个家乡都无人能够理解。
海子这才知道,自己省吃俭用给家里寄来的钱,并没有发挥出自己所期望的作用。
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此之大,让海子分外苦恼,同时也让他看不到希望。文学青年的多愁善感,又将他的苦恼放大了无数倍。
他开始变得敏感,对室友的关心保持着难以想象的敌意。
为了尽量排解心中的苦恼,海子选择了一个我们如今难以想象的排解道路:气功。
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所谓的“气功班”、“气功大师”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将一些粗浅的武术、气功基础,加上一些迷信思想搅成一团,故作玄虚地教给自己的“学员”。
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骗钱。但是对那些在生活中找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气功”倒更像是一条救赎之路。
海子也是如此,他迷上了气功,经常照着所谓的“法门”修炼。结果,他不仅没有找到轻松和快乐,反倒开始出现幻觉了。
此时的海子,对生活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有一次,他遇到了另一位诗人苇案,竟然开始和对方讨论起如何自杀来。
当时海子就表示,自己认为最体面的自杀方式,就是从飞机上往下跳。可能由于这个想法过于荒诞,苇案并未上心。只不过他没想到,海子这个时候,是真的动了自杀的念头。
1989年3月26日,海子失踪了。当人们弄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了他写下的好几封“遗书”。其中,他把自己的几位同事和同学数落了一顿,说他们折磨自己。
这些同事和同学百口莫辩,只能和校方坚称,自己绝没有做过任何对海子不利的事情。
校方在将这些人扣下的同时,也展开了积极地寻找工作。终于,在山海关的一个铁路旁,他们发现了海子的尸体。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已经被一列火车轧成了两段。
而在他的身边,有着自己的最后一封遗书。他在这封遗书中表示,自己的死是自己的决定,和其他人没有关系。
一个人就这样没了,不管是学校还是单位,当然要有一个结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精神评估,以及其室友对海子之前精神状况的回忆。
调查方认为海子因为练气功而“走火入魔”,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状况。于是,死于精神系统疾病,这就成了海子自杀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
然而,对于这个结论,很多人并不认可。有人说,海子的死是因为感情生活上的不顺利,也有人说是因为海子已经“江郎才尽”,他是以死来“殉诗”。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认为,海子长年生活在一个远离家乡而又贫穷的环境里,看不见生活的希望,所以才选择了自杀。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很具有时代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海子一生的前十五年,中国处于一个不讲物质、只讲精神的时代;而后十年,整个国家又处于一个不讲精神、只说物质的时代。
两个时代就像两面磨盘,碾压着海子脆弱敏感的精神世界,让他无所适从。所以,他早就已经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困惑和厌恶,自杀就是他给自己的解脱。
在众多的意见中,还有一些人的观点非常有特点。上海的一些文学家认为,海子这是用死亡,来与残酷的现实世界作斗争,是“为了精神而献身”。
因此,他的死是伟大的,其意义甚至可以与屈原、王国维的自杀相提并论。于是,海子又被塑造成了一个英雄。
海子的去世,到底是因为什么,这确实很难下定论。不过,在他死后,他的作品突然变得大受欢迎。那些曾经对他的诗歌并不感兴趣的人,突然翻回头来,开始研究海子。
人们说他是诗歌界“一个时代的象征”,说他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眼光的诗人”。而且,从千禧年之后,海子的多篇作品入选了教科书。
从此后,海子正式成为了一个文学青年的象征,成了诗歌创作方面的旗帜。
尤其是他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入选了中国书籍出版社发行的《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成为传世名篇。这个在生前穷困潦倒的诗人,在死后却迎来了自己声望的最高峰。
正如之前所说,虽然时隔多年,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渠道中,看到海子的诗歌。虽然他的去世让人遗憾,但是海子的才华却是毋庸置疑的。
他和很多同时期的作家一起,改变了诗歌的概念,让中国除了律诗、抒情短诗和朦胧诗之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他那种兼具抒情性和可读性的独特创作风格,确实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海子,虽然他的去世留下了不少谜团,但是他留给世界的遗产,却足以让很多人享之不尽。
参考资料:
第二届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论文汇编从查海生到海子——再说海子生平、死因、诗歌成就201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