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族际婚姻自从萌芽到逐步发展成熟,作为政权组织或权力集团之间往来的途径,具有其他方式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积极意义。

十六国时期的族际婚姻在政治与军事关系的维系与扭转、边界及周边地区民生的改善、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进步、民族融合的加速推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双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维系与扭转

虽然在现实情况中,有柔然与北魏和亲之后又公然背叛犯塞、和亲仇池的公主密谋反魏等反面事例的出现,也有西泰与南凉和亲后,关系基本没有改善的况;但是,更多的是像拓跋鲜卑与独孤部及乌桓等通过世代联姻强化双边关系、北魏与后泰和亲后两国关系的改善、越质诘归投归北魏之后展示出来的赫赫战功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案例。

匈奴刘库仁之祖依附拓跋鲜卑之后属独孤部人,早先在拓跋代国身居高位的刘库仁,“母平文皇帝之女。昭成皇帝复以宗女妻之,为南部大人。”



拓跋代国亡国后,刘库仁仍然尽忠职守,较好地保护了拓跋部的部众和财富,为日后拓跋珪的复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库仁之子亢也娶昭成帝之女,其弟刘眷之子刘罗辰,又为拓跋珪“宣穆皇后兄也”。

上文论述的是世代联姻关系的传承,对于维系双方友好关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尚有关系不好的两个政权之间,通过族际婚姻化敌为友、荣导与共。



北魏与后秦发生于公元402年的柴壁之战,有深层次的背景:其一,后收留了宿敌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并委以重任,拓跋珪索要勃勃而不得:其二,或许是严重削弱了周边政权实力的后秦姚兴,还没有将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放在眼里,做决定之前没有充分考虑其后果。

之前拓跋珪向后秦求婚,并许诺将后秦姚氏立为皇后,后秦在得知拓跋珪已经娶了后燕慕容宝四女,并立之为后的情况之后,断然中断了这次求婚的后续事程。



后秦此举,刚好中了本来想要攻打后案,而苦于没有合适的原由、以求婚为借口的拓跋珪的下怀;其三,在此之前,北魏材官将军率众攻打后泰属部弗及素古延,以试探后秦的底线。在北方短暂出现两强相争、剑拔弩张的局面的情况下,双方之间必有一战。

柴壁之战中,后秦因姚兴战略失当而遭遇惨败,无力再与北魏争夺河东一带的治权,国内及周边局势的变化也使其有心无力,双方关系中的创伤不可谓不深,短期之内难以弥合。

但是,面对双方共同敌人的迅速崛起和来势汹汹,曾经拼得你死我活的敌对双方,又一次站到了一边。北魏与后秦之间通过和亲的办法,修复了之前业已残损的关系,步调一致地对付共同的敌人赫连勃勃。



边界及周边地区民生的改善

以婚姻为纽带,来维系甚至扭转两部(两个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关系,对于相互之间的民众,特别是边界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众来说,是无上的福音。

他们暂时或从此再也不用为战争的负担而发愁、不用再遭受战火的侵袭,从而有安定的生存、生活环境。对于百姓生活与战争的关系最好的例证,莫过于十六国末期北魏与北燕的战争了。



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太武帝大举发兵讨伐北燕,同时遣左仆射安原、建宁王拓跋崇等屯兵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以防止柔然突袭其大后方。

冯弘坚决抵抗、拒不投降。九月,在各路军队都大获全胜后,魏太武帝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苑郡民众3万家于幽州。

虽然,这次事件没有详细说明被北魏掳走的三万多家最后的遭遇是什么,但是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结局,可以让我们从侧面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战争都要伴随流血和牺牲、甚至是屠戳和灭族,在这中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交战地带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下层普通民众。

只能等到相对和平时期的到来,他们笼在战争阴霾下的生活,才有可能随着政治形势的逐步稳定而有所好转。

虽然说相互之间的和亲或联姻不一定能将上述问题完美化解,但是其在任何时候所发挥的纽带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都需要稳定、清明的政治环境以及和谐的社会局势。

然而,从汉末直至隋唐初期,长达四百年左右的长期战乱与分裂的政治、军事局面并没有能够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反而使得该时期的经济发展面临不少的波折和反复。



有学者认为:“此起彼伏的割据政权,都曾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使得农业生产在战争的间隙里得以维持而不致彻底灭亡……一旦遇到战争和灾荒,又会立即陷入绝境……南北朝时期尽管彼此分裂割据,互相对立,但总体上看,社会生产还是有所发展。

南朝境内没有遭到战争重大的破坏,尤其在每个新王朝的初期,农业生产都有所恢复和提高。北朝在从狩猎游牧经济走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中,也使长期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北方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民族融合的加速推进

十六国时期,不管是由汉人建立的割据政权,还是由诸胡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各政权内部人口占大多数的都是汉人。汉人在诸胡政权内部少有政治统治方面的优势,但是其占优势的人口数量,在物质生产活动方面,势必对周边的诸胡族下层民众产生影响。

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地缘上的邻近、生活中的相互扶持,为消除相互之间心灵上的相互防范和隔阂提供了前提,渐趋一致的生活习俗和福祸面前的风雨共担,则为心理层面的相互认同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结语

人类文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本国或本地区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离不开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两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协调。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相互接触、交往的过程中,战争与和平作为风格截然不同、效果相互补充的两种人类交往方式,交替在其中发挥着自身独有的作用。

族际婚姻作为众多和平方式中的一种,重塑或构建着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