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拈花

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无门曰:黄面瞿昙,傍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将谓多少奇特。只如当时大众都笑,正法眼藏作么生传?设使迦叶不笑,正法眼藏又作么生传?若道正法眼藏有传授,黄面老子,诳呼闾阎;若道无传授,为甚么独许迦叶?

颂曰:拈起花来,尾巴已露,迦叶破颜,人天罔措。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持一朵花向众人展示。此时所有僧人都沉默不语,唯有迦叶尊者会心一笑。佛陀随即说道:“我拥有正法的精髓、涅槃的妙悟之心、无相的实相真理、不依赖文字的微妙法门。这法门超越经典教义,以心传心,如今托付给摩诃迦叶。”

无门禅师对此评论道:金面佛陀(释迦牟尼)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压制了众人本具的佛性;他表面宣扬玄妙法义(悬羊头),实则传递最平凡的真谛(卖狗肉)。我本以为这故事有何奇特之处,但若当时所有人都笑了,正法眼藏又该如何传承?若迦叶没笑,正法眼藏又当如何托付?如果说这法门能传授,佛陀便是在欺骗世人;若说无法传授,为何独独认可迦叶?

佛陀拈花的动作已显露了真相(如蛇现尾),迦叶的会心一笑,令天上地下的众生茫然无措 。


大胆无门

无门禅师以反讽手法指出矛盾。若佛法精髓(正法眼藏)能通过“拈花一笑”传承,为何只有迦叶领悟?若不能传承,佛陀的托付又有何意义?这暗示禅宗的核心在于破除对“传授”的执着,直指人人本具的佛性 。

“悬羊头卖狗肉”,慧开真敢讲!其言佛陀表面宣扬高深法义(羊头),实则传递最朴素的真理(狗肉)。所谓“涅槃妙心”,不过是众生本有的平常心,无需外求。迦叶的微笑并非领悟了什么特殊境界,而是放下分别、回归本然的表现 。

“尾巴已露”!佛陀拈花的动作本身已暴露了真相——真理不在花中,而在当下的直心体验。迦叶的破颜一笑,正是对“无所得”的领悟。而其他弟子(人天)因执着于“求法”,反而陷入困惑(罔措) 。

无门禅师通过诘问揭示:正法眼藏的“传授”实为方便说法,本质是启发学人自悟。无论迦叶笑与不笑,真理从未改变;佛陀的托付只是契机,真正的传承在于学人放下执着、直面本心 。

世尊拈花

世尊最初在华严会上叹道:“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自得现前。”

最后涅槃会上嘱咐学人:“一切众生本具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是清净本心。

在灵山会上,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这心印传递给迦叶尊者。

灵山会上拈花的瞬间,在花上吗?在拈花的相上吗?执相而求,咫尺万里。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六祖坛经》)

不是花,不是拈花的相,不是迦叶的微笑,而是那一瞬间的智慧德相清净本心的相印。

众皆默然,恰恰是心的妄动,还在思维,分别求索。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正是心不妄动的当下清净本心的呈露。

就如同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

如来智慧德相,本具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涅槃妙心,一以贯之也,一心也,清净本心也,所谓佛性也。

佛陀49年讲法,都是这个,一切行住坐卧,视听言动的当下,何尝不是如拈花当下的本然坦露!

可惜众生因妄想执著不能见得。

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何其微妙,又何其遗憾!讲法如许年,知音能几人!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坛经

佛陀见此,过可欣慰。正如庄子所言“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慧能亦是闻其风而悦之,当初一听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是,正是拈花微笑的当下。

佛陀讲法,何处不是拈花?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迦叶微笑

迦叶微笑,要义不在灵山会上。见得自性天真佛,何时不相应?

佛陀是借着灵山会的机,把这种相应,呈露出来。那个当下,心佛一如,以心传心。这是佛陀对一世苦行的迦叶尊者的印可。

也在此立了一个无相的实相,微妙的涅槃妙心,让学人去参!

把法身慧命托付给迦叶。

在差不多的时候,东方的孔子,也做了同样的一件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亦是孔门的心印传承。

好,到这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