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皮亚季在1986年春被遗弃的幼儿园,是对无忧童年的一种提醒。

那些被留下的玩具、小汽车、积木、娃娃、儿童画和毛绒玩具,仿佛为我们开启了一道通往过去的时空之门。然而,正是在这个被遗弃城市的教学场所中,切尔诺贝利灾难的悲剧性与规模才最为鲜明地显现出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大家看看核能之城(“原子城”)中的一所幼儿园 —— 第7号幼儿园“金钥匙”。这所幼儿园是普里皮亚季众多幼教机构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所,尽管在过去的岁月里曾遭遇过多次盗窃和破坏潮,依旧幸存下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普里皮亚季共建有14所幼儿园,这是因为这座城市当时非常年轻,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

“金钥匙”幼儿园位于城市的第三居民区,其周围的辐射水平超出正常值数倍。但在室内,辐射值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可以进行调查和摄影活动。

在进入建筑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附近庭院的景象。

事故发生前,这里是铺着柏油的游乐场。如今,被树木与灌木吞没之中的是过去晾晒衣物用的铁架 —— 是的,在苏联时代,居民们习惯在院子里晾衣服,毫不避讳。此外,在地面上还可以看到当年居民生活遗留下的物品:篮子、小推车、婴儿车等,仿佛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

作者不鼓励大家效仿拍摄行为,强烈不建议擅自前往此类区域。









幼儿园通往内院的出口。

墙皮已经脱落,木材腐朽,这栋建筑正缓慢地在大自然的侵蚀下走向死亡——缓慢却贪婪,并且不可逆转地被吞噬着,这一切都是人类曾经建造的东西。



幼儿园的游戏室。





玩具已经褪色,蒙上了灰尘,杂乱无序地散落在地板上。





无言以对。







窗台上遗留着的一双小凉鞋和一只泰迪熊。

尽管环境潮湿,还有明显的腐烂迹象,但许多玩具、书本、练习册和儿童画依然保存得相当不错。







在睡眠室里,儿童的小床一排排整齐排列。自从那个不祥的1986年4月26日以来,枕头、床垫以及被褥的残片就再也没有被移动过。敞开的窗户无疑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



戴着PDF-7防毒面具的洋娃娃仿佛被时间定格了。很可能是有人将防毒面具戴在娃娃头上,以增强画面的情感表达。摄影师们常常用各种姿势摆放娃娃,以传达事件的恐怖氛围,尽管实际上根本无需刻意营造。这个幼儿园本身就充满压抑的气息,对访客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





空荡荡的小床透出孤寂。







敞开的窗户仿佛在召唤,但回应的,只有无声的虚空。尽管如今幼儿园内许多物品已被四处散落,但仍有部分东西依然保留在它们于1986年4月27日——也就是城市因紧急疏散而被居民彻底离开之日——所处的原位。

玩具的忧伤。





凝视这一切时,便会明白,这所幼儿园正缓慢却不可逆转地走向湮灭。



我们逐渐走近出口,离开了这座幼儿园的建筑。



后末日景象之所以总能带来强烈的震撼,往往源于那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当我们面对一个失去了人类的世界时所产生的感受。这是一种与过去的联系,一种空旷的感觉,以及目睹眼前景象时所浮现的神秘和异样感——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截然不同。这些地方总是带有某种魔幻般的美学气息,不断激起人们再次前往、反复探访的冲动。

但正如每枚硬币都有两面,普里皮亚季的末日美学也有其阴暗的另一面。那种对陌生世界的惊叹和欣喜,常常会与令人压抑的孤独感和戛然而止的生命气息碰撞交织。儿童的玩具和教室,也许正是这个城市中最能唤起人内心悲伤与共鸣的地方。在那里,你会真正体会到他人的失落与苦楚,或是沉浸在死寂中,望着那些永远无人再玩的玩具,陷入沉思。

最后,让我们缅怀那场灾难前的无忧岁月。这就是“金钥匙”幼儿园在80年代中期的模样——从市第三居住区一座印有国徽的十六层高楼阳台上望去的景色。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下次再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