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影灯下的"拆弹专家"

2025年1月的某个深夜,四川泰康医院普外科的手术室内,70岁的患者吴某正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这位来自云南的老人,在经历胆囊切除术后反复出现腹胀,辗转多家医院后慕名来到这里。蒋忠宁主任医师仔细查看患者病历,发现其胆总管远端梗阻,十二指肠段扭曲变形,且存在肝管解剖变异。"这是典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应症,但手术难度极大。"蒋忠宁在术前讨论会上掷地有声。

手术室外,家属攥着病危通知书的手微微颤抖。而在手术台上,蒋忠宁的双手却稳如磐石。他带领团队在患者粘连致密的腹腔内抽丝剥茧,每一步都精准到毫米。当分离到十二指肠与胰腺交界处时,患者血压突然下降至70/40mmHg,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蒋忠宁迅速判断:"可能碰到了肠系膜上动脉!"他立即用止血钳精准夹住出血点,同时指挥麻醉科调整用药,整个过程仅用了1分37秒。这场持续8小时的手术,最终在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下圆满完成。术后第10天,吴某就能下床走动,他紧紧握着蒋忠宁的手说:"您是我的再生父母!"

二、废墟中的生命守护者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的消息传来时,蒋忠宁正在门诊坐诊。他立刻向医院请缨:"我参加过玉树地震救援,有经验!"当天夜里,他带领四川紧急医疗救援队冒雨挺进震中。在九寨沟县人民医院,一名60岁女性游客因大巴被落石击中,出现腹腔大出血。蒋忠宁在临时搭建的手术帐篷里,借着应急灯的光线为患者实施剖腹探查术。当他切开患者腹腔时,发现小肠系膜撕裂导致的活动性出血,立即用止血带控制出血,同时指挥护士调配血浆。手术进行到一半时,余震突然来袭,手术灯剧烈摇晃,蒋忠宁却纹丝不动:"继续手术!"术后,他在帐篷外的石阶上靠着墙打盹,迷彩服上还沾着患者的血迹。


地震一线中的蒋忠宁

从医37年来,蒋忠宁参与过玉树、九寨沟、内江等6次重大地震救援。在玉树地震时,他连续72小时坚守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为127名伤员实施清创手术;在内江地震中,他带领专家组徒步5公里进入重灾区,为一名被困18小时的孕妇实施紧急剖宫产。他常说:"在灾难面前,医生就是离死神最近的人,但我们不能退缩。"

三、学科建设的"铺路石"

1986年从泸州医学院毕业后,蒋忠宁就一头扎进普外科。他的办公室里,至今还保存着一本泛黄的《外科学》教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他牵头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急诊外科病房,创新"创伤救治绿色通道"模式,将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68%提升至85%。担任四川省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期间,他推动制定了《四川省地震灾害医疗救援指南》,该指南在2018年宜宾地震中成功挽救了300余名伤员的生命。


工作中的蒋忠宁

作为四川泰康医院普外科的学科带头人,蒋忠宁始终坚持"传帮带"。他每周组织两次业务学习,亲自示范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关键操作。在他的培养下,科室已涌现出3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2024年,他主导的"胃肠道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项目,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患者心中的"定海神针"

在四川泰康医院普外科病房,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蒋忠宁查房时,患者们都争着和他说话。78岁的王大爷患有腹壁疝,手术后总担心复发,蒋忠宁每天查房时都会蹲在床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他还专门制作了"术后康复指导卡",上面详细记录了饮食、活动等注意事项。患者家属李女士说:"蒋主任就像我们的家人,有他在,我们心里特别踏实。"


工作中的蒋忠宁

从医以来,蒋忠宁收到过100多封感谢信,其中一封来自2014年救治的肠梗阻患者。信中写道:"当时我在新疆住院22天,病情越来越重,是蒋主任通过远程会诊制定了治疗方案,让我重获新生。"如今,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后,都会到病房转一圈,看看患者的恢复情况。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