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还是太超前了。

网飞最新剧集《混沌少年时》,短小精悍的四集,每集60分钟,全程一镜到底。

烂番茄开分99,豆瓣8.8,英国首相在线安利。

以一桩少年杀人案,揭开了什么是「真正有毒的男子气概」。

上线第一周,《混沌少年时》就破了英国周收视纪录。

英国首相深夜追更、大加赞赏,并表示:「我们需要在家庭、学校乃至议会展开这类探讨。」

很快,这部剧将在全英每所中学通过intoFilm+播放,推行反厌女教育。


超前的不只是剧。正如网友所说:


这个消息给我的震惊,丝毫不亚于剧本身。

13岁的少年杰米,被指控杀害同校的女生凯蒂,背后的真相令人震惊:

事情远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单一的突发事件。

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正处于青春期拥有社交媒体的孩子身上


故事开始,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闯入家中,睡梦中的杰米被吓得尿了裤子。

在警车上、警局里,他全程慌张无助,仿若一只受惊的小绵羊,始终否认自己杀人。

满脸委屈恐惧坚定地对爸爸说「我没杀人」,也让不少观众都深信:

杰米一定是无辜的。真凶另有其人。



爸爸也一直在宽慰儿子,坚信是警察搞错了。

直到,他亲眼看见监控下的行凶视频。

只见向来听话的杰米,挥刀向女孩连刺七下,手起刀落、狠辣决绝,没半点犹豫。


父亲当场泣不成声、全身颤抖,逃避儿子的肢体接触。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

学习好、乖巧瘦弱的杰米怎么会成为一个杀人犯


很快,第二集的校园调查,揭开了真相的一角。

在同一所学校读书的警官孩子,透露了男生圈子里心照不宣的秘密。

他们推崇八二法则:80%的女生,会被极少数20%的男性吸引


要想获得女生的青睐,就得用非正常的招式。

ins评论下每个表情不同颜色的心,都有特定的含义。

被害女孩凯蒂,曾在杰米的评论区多次比心。

这并非朋友间的示好互动,而是在嘲笑杰米是「非自愿性单身屌丝」。


可以看出,学校的整体氛围是消极混乱的。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对老师、警察这样的成年人权威都嗤之以鼻。

小圈子、排挤、言语霸凌,随处可见。

凶杀案,在他们看来只是奇谈。警察的例行询问,他们觉得蠢透了。


难道是因为凯蒂在社交媒体上带头羞辱杰米,才导致他愤而行凶?

一旦这么想,就掉进了导演的叙事陷阱,也是现实中许多人会对女性受害者进行的下意识「审判」。

但很快,真相在第三集呼之欲出:

杰米骗过了所有人


在案件开庭前,杰米被转移到了安全训练中心。

他忿恨不已:觉得自己被关进了「疯人院」,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面对第五次前来和自己谈话的心理学家,杰米的真面目也即将揭开。

当被问及男子气概的问题时,心理学家精准地指出了他的错误认知,随后杰米突然暴怒失控,让人头皮发麻:

这还是第一集那个楚楚可怜的小男孩吗?

杰米从座位上一跃而起,狠狠瞪着心理学家。如果此刻有刀,他可能下一刻就会插在她身上。


在两人的对谈中,可以看出:杰米的聪明和病态都一览无遗。

他能清晰地感知对方问话的指向性,揣测对方会如何分析自己,偏偏不如她所愿。

可一旦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就会瞬间爆发,情绪极不稳定。


相较于面对男性警察和律师时的乖巧,杰米在女性权威人物面前,是不屑的。

他轻松地将双臂环在胸前,嘴角戏谑、眼神玩味。




心理学家口误将Ins说成Facebook时,他立马开始挖苦她。

暴怒之后,他居高临下地站在心理医生面前,几分嘲笑、平静地问道:


你是被我吓到了吗?


而案件的真相,也在一次次言语交锋、杰米的失控中显露:

原来,凯蒂为了博取一位男生的好感,向他发了一张自己的半裸照。

很快照片在全校男生中间传播,杰米也看到了,感官大受刺激。

他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在一个女孩被众人嫌弃、最脆弱的时候,表达同情和好感,会更容易得手


没想到,杰米遭到了凯蒂的冷笑拒绝:「我还不至于那么惨」。

一个被全校耻笑的女生,竟毫无顾忌地耻笑自己?杰米的心理防线开始崩塌。

随后杰米说漏嘴,承认了杀人事实:「我本可以强奸她,但并没有。换作别的男生早就碰了这证明我比他们好

他还认为 泄露凯蒂裸照的男生不够谨慎,因为泄露了照片就失去得到更多女孩子照片的机会。


是的,杰米杀了人,且没有丝毫忏悔——因为杀掉凯蒂,是他证明自己男子气概的方式。

所谓的「男子气概」,即自身的性魅力和权威:在杰米和他的同学们看来,就是通过异性否喜欢服从自己来判定。

杰米的朋友、给他提供道具的莱恩,一开始拒绝跟警察沟通,直到警察说起自己读书时很受欢迎,他一脸艳羡,反复确认。

警察说受欢迎没那么重要,他说当然重要,这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杰米看似和谐有爱的家庭,其实都是父亲情绪主导下的被动服从者:父亲心情好的时候,一切温馨可靠。

可当他被激怒时,妻子、女儿都要不容反驳地被他安排。


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杰米对男子气概的印象:男性权威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他可以信心十足地对凯蒂「志在必得」,可以肆无忌惮地挑衅和嘲弄女性心理学家。


杰米对男性气概的执念,底层需求是极度渴望他人的认可

他是敏感的。

自己球踢得太烂父亲转过头的样子、凯蒂的拒绝、同学的嘲笑,一次次挫败了他的自尊。

即使搞砸了访问,他依然在向心理医生确认:喜欢我的对吧?对吧?!


杰米为何这样?

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肯定和爱吗?

在故事的最后,父亲抱着杰米的熊痛哭不止:「对不起儿子,爸爸应该做得更好的。」

可事实上,作为一给普通人,他的确做得够好了。


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父亲,一次也没打过自己的孩子。

在警局的关键时刻,他也能给足杰米安全感和信任。

同一个家庭,杰米的姐姐体贴冷静、善解人意,为什么会养出截然不同的两个孩子?

因为教育问题 ,根本没法 完全归因于家庭 。


比如社会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的厌女环境。

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时,无意识中忽视的女警官:


年轻漂亮的心理学家工作时,一直被保安骚扰、打断,质疑她的专业能力。

黏黏糊糊、缺乏边界感的凝视始终追随:


不明真相的超市工作人员,笃定地向杰米的爸爸表示:


我站在你们这边!

因为我看过她的照片。


而社交媒体的滥用,则进一步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过早扭曲。

被过度放大的正常生理欲望,使他们迫切地需要证明、炫耀自己的性魅力——通过他人的点赞来确认自我价值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挤压了人们认知自己的空间。

成年人或许有办法辨别是非、守住底线,但对孩子们来说,一切谈何容易?


他只是呆在房间里,怎么会变坏?


杰米父母的疑问,也是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成年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撰文丨怪怪

编辑丨qko

主编丨眠去

出品丨麦子熟了工作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