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但在距今约14500年至5000年前的非洲湿润期(African Humid Period, AHP),这片如今广袤的沙漠,曾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大草原,湖泊密布,野生动物繁盛。

在这片绿色大地上,曾经还生活着非洲最早的一批牧民,他们依靠畜群的奶、血与肉维生。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两具约7000年前死于今利比亚西南部的女性人类遗骸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首次重建了绿色撒哈拉时期人类的完整基因组。


在利比亚西南部发现的7000年前的天然木乃伊。(图/Archaeological Mission in the Sahara,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在撒哈拉寻找基因印记

在撒哈拉,极端炎热和强烈紫外线加速了遗骸中DNA的降解,几乎没有保存良好的样本可供研究。因此,该地区在人类演化网络中的作用长期不明。


Takarkori岩棚。(图/Salem et al. / Nature)

Takarkori岩棚遗址位于利比亚西南部,是目前撒哈拉最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其天然洞穴状结构为遗存提供了相对理想的保存环境。2003年至2007年,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15具埋葬于距今约8900年至4800年前的遗骸,其中两具是距今约7000至6000年前的女性遗骸,已经自然地变成了木乃伊。


Takarkori岩棚遗址。(图/University of Rome La Sapienza)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对这两具木乃伊的古DNA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与来自非洲、南欧和中东的795名现代人及117名古人类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失落的北非谱系

分析结果显示,这两名女性的祖先主要来自一个北非谱系。这一谱系早在约5万年前就从其他非洲人群中分化出来,与当时正在迁出非洲的现代人类支系同时期形成。

更令人惊讶的是,她们与摩洛哥Taforalt岩棚中的1.5万年前狩猎采集者存在密切联系。Taforalt岩棚位于Takarkori西北1600公里处,是北非目前已发现的距离最近、具备可用于比较的古DNA数据的遗址。

尽管这两个群体相隔数千年、数千公里,但它们在遗传上都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群保持同等距离。这意味着,即便在“绿色撒哈拉”时期生态环境适宜,撒哈拉南北之间的基因流动仍十分有限,这一发现挑战了此前认为撒哈拉在湿润期促进南北交流的主流观点。

这样的结果也为畜牧业是如何在绿色撒哈拉沙漠传播的提供了线索。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撒哈拉早期畜牧业的起源一直存在分歧:它究竟是随着西亚人群的迁徙进入非洲,还是通过本地狩猎采集人群之间的文化传播而实现的?而新的发现则表明,或许畜牧业是通过文化交流被采纳的,而非通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史前文化的扩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这两名女性体内仅检测到极低水平的尼安德特人DNA,仅为非洲以外人群的十分之一,却显著高于现代撒哈拉以南非洲人。这表明,早期北非人群虽然总体处于孤立状态,但仍曾受到非洲外人群有限的基因影响。

基因片段中的历史回声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根深蒂固且长期孤立的北非人群谱系的存在,也推动了古DNA技术、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深度融合。它凸显了古DNA在填补人类历史“盲区”中的独特价值,为考古假设提供了独立的生物学佐证。

撒哈拉之下,埋藏的不仅是史前的遗骨,更是被风沙掩埋的文化、谱系与记忆。如今,通过基因组片段,那些被历史遗忘的人群正重新“发声”。在大约7000年的时光之后,两名女性以基因的形式,讲述她们所生活的世界——一个已不复存在的北非绿洲,一段被风沙掩埋的进化轨迹。

#参考来源:

https://www.mpg.de/24407329/0328-evan-first-ancient-genomes-from-the-green-sahara-deciphered-150495-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020-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755-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93-7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Archaeological Mission in the Sahara,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