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不少老太太们不由的兴奋起来,每天早上兴冲冲出门,不为别的,就为那一口“鲜嫩健康”的春季野菜。

然而据统计,春季误食野菜引发的中毒事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7%,而且不少人对“野菜天然无害”的认知根深蒂固,忽视了其中暗藏的毒性风险。



其实蕨菜、马桑果叶、野生芦蒿等多种常见山野拾得,都可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隐形威胁。

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因误食和长期过量食用某些野菜导致癌变的病例明显增多。

对此有专业人士呼吁:春天这6种“野菜”或有致癌风险,请大家转告家人朋友,千万别碰!

一、蕨菜

许多人喜欢在春天到山林间“挖宝”,蕨菜凭借着独特的口感和“养生”名声常被津津乐道。

可是在近年来的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蕨菜却与致癌风险紧密相连。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就将蕨菜中的原蕨苷列为2B类致癌物,其原理是能够诱导DNA断裂,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严重问题。

日本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常年大量食用蕨菜的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出5.1倍。

有位湖北山区的男性村民,因为坚信蕨菜“养胃护体”,连续十年每逢春天就腌制蕨菜作为佐餐小菜。

结果,医院检查时发现他的胃黏膜已严重萎缩,还出现了癌前病变。

医生十分痛心地表示:很多人误以为泡菜或腌制能降低其致癌物浓度,但其实只能去除约70%的原蕨苷,剩余30%的残留若持续被人体吸收,就会埋下极大的隐患。



世界卫生组织也提醒人们,不要长期、大量地食用蕨菜。

若真要偶尔尝鲜,务必彻底焯烫,并控制食用频次。

二、马桑果叶

在某些民间传说中,马桑果叶被当成救饥的“应急野菜”,实际上它含有剧毒的马桑毒素,一旦摄入30克左右便有致命风险。

云南在2024年就报告了3起因为误把马桑果叶当成野芹菜而导致严重中毒的案例。

其症状常在1小时内出现,包括呕吐、抽搐、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



让人担忧的是,马桑果叶与无毒的野芹菜外形相似度高达90%,稍不留神就会酿成后果。

三、野生芦蒿

与马桑果叶的急性毒性不同,野生芦蒿更多是慢性危害。

有些人喜欢把野生芦蒿当作“独特香气”的食材,但殊不知其中的吡咯烷类生物碱对肝脏极具刺激和破坏性,也存在潜在的致癌性质。

浙江某些地区还出现过特殊病例:有村民为了赶时令,每年春天都连续食用野生芦蒿长达三四个月。

3年后,出现肝区疼痛而就诊,最终检查发现肝癌。



医生通过回溯病史,判断其长期过量食用野生芦蒿是重要诱因。

更严重的是,市场抽检曾显示,“野生芦蒿”并非绝对安全,有32%的样品被检出混入了同属伞形科但有毒的杂草。

一些小商贩为了追求利润,混卖甚至误卖不明品种,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因此想尝野生芦蒿的人,务必要选择正规渠道,了解正确的清洗、烹煮方式,并警惕类似马桑果叶等有毒植物的混杂。

四、灰灰菜

灰灰菜看上去普通,却一直被吹捧为“天然钙源”,因为每百克灰灰菜的钙含量比菠菜还高出不少。

然而,高含量的草酸同样也不能忽视。



草酸在体内容易和钙结合变成草酸钙晶体,持续积累则增加肾结石的发生概率。

北京某医院曾做过一项针对长期食用灰灰菜人群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肾结石发病率约是普通人群的4倍。

五、野生香椿

说到春天必尝的“香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股独特的清香。

然而野生香椿与普通香椿相比,亚硝酸盐含量更加难以准确衡量。

有人会把香椿用盐或酱长期腌制,似乎是想保留那股香味,但却忽略了亚硝酸盐在腌制过程中的狂飙。



河南曾有一户家庭坚持存放腌制香椿酱超过一年,全家口味虽享受了,却不幸多人患上食道癌。

经过化验,腌制过久的香椿酱亚硝酸盐浓度远超警戒线,而且亚硝酸盐在体内会转化成亚硝胺这类可能致癌的物质。

有些人以为,只要把香椿用沸水快速焯一下就行,其实一两分钟的焯水只能降低大约一半的亚硝酸盐浓度。

要想更大程度地去除有害成分,还需充足的焯烫时间,并搭配冷水冲洗。

最关键的是,香椿类食材应尽快烹煮,存放超过48小时后,亚硝酸盐便会直线上升,存在巨大的健康隐忧。



六、野生五加皮

民间常把五加皮当成“补腰强腿”的好东西,以为它能舒筋活血。

可现实是野生五加皮与接骨木等近缘植物往往含有强心苷,容易引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2024年在广东就出现过两例因误食接骨木(当成五加皮煮汤)而导致心脏骤停的新闻,令人唏嘘。

更令人警惕的是即便是正品五加皮,也需要十分讲究用量。

古籍中有记载:“过量则生大祸。”《中国药典》也明确标注:野生五加皮用量若超过3克,就可能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心跳过速或过缓等。



同时不少人不清楚其采集地点和环境:有些沿公路边、废弃工地旁采摘的野生植株,常常吸附了超标的铅、汞等重金属。

这些有毒元素会进一步增加致癌和致病概率,形成“毒上加毒”的可怕效应。

由此可见,盲目进补不但达不到保健效果,还可能把自己推向险境。

七、野菜食用的安全指南

为了降低食用野菜的危险,中国疾控中心和多家食品安全机构联合提出了分层次的“安全四象限法则”,帮助人们科学筛选、处理和储存野菜:

第一象限:识别来源。

不确定品种、形状、颜色的野菜坚决不碰。



第二象限:处理标准。

对于常见的蕨菜、灰灰菜等须充分焯水,尽量用沸水煮上5分钟以上。

这样可减少80%的草酸和部分生物碱;香椿则要避免长时间腌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材,可抑制亚硝胺合成。

第三象限:人群分层。

慢性肝病和肾病患者,切勿轻易碰野外采来的草药或野菜。

例如慢性肝病患者若长期食用含原蕨苷的蕨菜,致癌风险可比普通人高3倍以上。

另外体质偏弱或过敏体质者,也需避免盲目尝鲜。



第四象限:存储禁忌。

香椿在冷藏超48小时后,亚硝酸盐会急剧飙升,应尽可能“即采即食”。

腌制品若超过一周,安全隐患加倍。

存放环境若潮湿、高温,更会让致病微生物和有毒成分乘虚而入。

由此可见野菜虽有“天然绿色”的美誉,但潜藏的危害不容忽视。

要想保障安全,离不开来源鉴别、烹饪方法和个人体质等多个维度的考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食品安全论坛上曾指出,野菜产生有毒物质是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人类若不谨慎处理,就会付出惨痛代价。



结语

当我们在暖意融融的春天里,兴致勃勃地走进野外,往往沉浸于“亲近自然”的小确幸,却忘了有些植物自带利爪,随时可能威胁健康甚至生命。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尝鲜的冲动,永远不能凌驾于生命的重量之上。

去挖一把野菜、尝一口清香固然让人兴奋,但深思后才发现,盲目行动的风险太大。

或许,把这份关于蕨菜、马桑果叶、野生芦蒿、灰灰菜、野生香椿以及野生五加皮的安全提醒转告更多人,让亲友少走弯路,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春日礼物”。

你今年还会随意采摘野菜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防护心得或经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