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率上升,但死亡率保持稳定,主要是由于高分辨率超声成像的广泛应用导致低风险PTC过度诊断。目前,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主动监测(AS)是低风险PTC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AS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日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若川、刘文等团队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1.4)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揭示了惰性PTC和进展性PTC在肿瘤和免疫微环境特征上的差异,并发现了惰性PTC潜在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研究亮点

  1. 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全面解析了惰性与进展性PTC的肿瘤微环境,揭示了肿瘤浸润B细胞(TIL-B),尤其是生发中心B细胞(GC-B)在惰性PTC中发挥关键作用。

  2. 通过转录组分析和细胞间通信网络分析,揭示了PTPRC-CD22相互作用可能是惰性PTC中TIL-B细胞增殖的起始驱动因素。

  3. 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大量样本,发现GC-B细胞相关标志物(如LMO2)可作为惰性PTC诊断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方法与目的

本研究通过scRNA-seq技术分析了10例早期PTC肿瘤样本的细胞差异。研究结果通过细胞共培养、迁移实验、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分析在另外25例肿瘤样本中得到了验证。研究旨在确定惰性和进行性PTC之间的生物学差异,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主要结果

1.惰性PTC中TIL-B的富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通过对9名患者的10例早期PTC样本进行scRNA-seq分析,研究发现TIL-B细胞在惰性PTC中显著富集,而在进展性PTC中几乎缺失。进一步的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B细胞和浆细胞的高丰度与PTC患者肿瘤分期改善相关,且高富集的B细胞、GC-B细胞和浆细胞基因集与无病生存期(DFS)改善显著相关。这些结果提示TIL-B细胞可能在PTC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图1)。通过对两组各3例新鲜PTC组织样本进行处理,分离出原代甲状腺细胞,并将其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B细胞以1:1的比例进行共培养。随后开展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发现,惰性PTC的甲状腺细胞对外周B细胞的招募能力显著高于进展性PTC。此外,体外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来源于惰性还是进展性PTC的TIL-B细胞,均能够通过直接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分泌抑制性蛋白的方式,抑制甲状腺细胞的增殖。


图1早期PTC的scRNA-seq图谱

2.惰性PTC中三级淋巴结构(TLS)的形成增加

通过计算TCGA数据中的TLS评分,研究发现高TLS基因特征富集与年龄≥55岁的PTC患者DFS改善显著相关(HR=3.983,P=0.0016)。进一步通过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惰性和进展性PTC样本(2例惰性和1例进展性)发现,惰性PTC中存在明显的TLS形成(以B细胞聚集区并被T细胞包围为特征),而进展性PTC中仅在肿瘤邻近组织观察到B细胞聚集,肿瘤内缺乏TLS。这一结果与scRNA-seq数据一致,显示进展性PTC肿瘤区域中TIL-B显著缺失

3.惰性PTC中TIL-B的增殖能力更高

通过对B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将其细分为5个亚群。结果显示,所有B细胞亚群都集中在惰性PTC组,GC-B细胞亚群仅存在于该组。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GC-B细胞中与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相关的通路显著上调。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进展性PTC中,TIL-B细胞的G1期相关基因表达较高;而在惰性PTC中,G2/M期相关基因表达更高,这表明两组TIL-B细胞的增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对6例新鲜PTC组织(3例进展性和3例惰性)中的TIL-B细胞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进展组中处于G0/G1期的TIL-B细胞比例升高,而处于G2/M期的比例降低,这表明在进展性PTC中,TIL-B细胞的增殖被阻止在G1期,有丝分裂活性降低。相比之下,惰性PTC中的TIL-B细胞则表现出更高的增殖能力,这可能与GC-B细胞的存在密切相关。

4.PTPRC-CD22的反式结合可能是TIL-B细胞增殖的起始因素

转录差异分析显示,CD22在惰性TIL-B细胞中显著上调。CD22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的抑制分子,常作为治疗B细胞过度增殖相关疾病的靶点。然而,GO分析表明,惰性PTC中TIL-B细胞上调的基因与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相关,且与TCGA数据库中CD2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CD22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唾液酸配体结合(顺式结合和反式结合)调节B细胞信号,其中反式结合可促进B细胞增殖。CD22的配体PTPRC(CD45)在惰性PTC中显著上调,提示可能存在PTPRC-CD22的反式结合相互作用。

细胞间通信网络分析发现,在惰性PTC中,PTPRC-CD22的反式结合更为频繁,且涉及多种B细胞亚群与其他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进展性PTC中这种相互作用较少,仅涉及初始B细胞和少量其他细胞类型。这表明,在惰性PTC中,PTPRC-CD22的反式结合可能是TIL-B细胞增殖的起始因素(图2)。


图2惰性和进展性PTC中PTPRC-CD22的反式结合

5.GC-B细胞标志物与PTC患者DFS改善相关

从TCGA数据库中筛选出21个GC-B细胞特异性基因并计算其富集分数,结果显示高GC-B细胞富集分数与PTC患者更长的DFS显著相关(HR=4.016,P=0.0071)。此外,21个GC-B细胞特异性基因中有9个基因的高表达与PTC患者改善的肿瘤分期显著相关。特别是LMO2基因,其高表达在不同年龄段(<55岁和≥55岁)的PTC患者中均与DFS改善显著相关(HR:3.751,P=0.00075和HR:7.543,P=0.019),提示LMO2基因可作为惰性PTC的潜在诊断和预后标志物(图3)。


图3 GC-B细胞富集与PTC患者的T阶段和DFS呈正相关

结语

总之,该研究全面概述了早期PTC的肿瘤微环境,强调了TIL-B在决定这些肿瘤的惰性特征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这些发现为理解PTC的异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标志着对PTC“惰性之谜”的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Li C, et al.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25;44(1):91.

审校:Faline

排版:Faline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文章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