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在这片红色大地,燕赵儿女凭借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与炽热的爱国情怀,谱写了众多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开国大典》《地道战》《小兵张嘎》等佳作,生动展现河北革命斗争历史,于红色电影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革命传统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珍贵 “资源库” 。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河北” 新媒体平台推出 “红色电影里的河北” 系列专题。让我们紧跟红色经典电影步伐,打卡河北红色圣地,追寻红色印记,感悟革命精神。
“把主席抬上担架,去防空洞!”“这扔炸弹呀,不见得能炸着我毛泽东”“我得向中央负责!”这是电影《建国大业》中,毛主席在面对敌机前来空袭的时候,与聂荣臻同志的对话。1948年春天,党中央转战晋察冀,抵达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4月30日,召开了城南庄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的发布,以及民主党派的响应和拥护,激怒了蒋介石,国民党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新政协的召开,在内鬼的协助下,派侦察机精准炮轰城南庄。该影片还原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真实历史,再现了革命伟人的英勇果敢。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卡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回望《建国大业》中的这段烽火岁月。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20公里处的城南庄村,目前占地17万平米,整个景区由纪念广场、主题展馆、雕像广场、旧址区、后山休闲区五部分组成。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入选“河北最美30景”。每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成为全国40多家机关和企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弘扬晋察冀精神、教育激励后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卡点推荐
打卡点之一: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创建于1972年,“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毛主席于1939年亲笔为晋察冀边区题写。馆区总占地面积255亩,主题展览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展品,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全方位地再现晋察冀边区从1937年到1948年光辉战斗历程。
打卡点之二:纪念馆序厅
序厅当中是一组玻璃钢群体圆雕,人物有八路军、民兵、妇女和儿童,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万众一心、英勇抗战的主题。后面墙体上由地道战、地雷战、万里长城等构成的八块浮雕图案,展现在八年抗战中,边区军民运用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独特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打卡点之三:《晋察冀日报》头条
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抗敌报》在阜平县文娴街创刊,1940年11月7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5月1日,《晋察冀日报》头条发布了“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纷纷公开响应。“五一口号”成为了新中国成立的动员令。
打卡点之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1948年4月1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的中央前委来到城南庄,入住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后院,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城南庄会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旧址区有两重院落,前院矗立着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铜像,气势恢弘。后院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包括三排二十一间土坯房,其中有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宿办室,还有军区作战科、电话室和会议室。后山脚下还有一条长约128米的防空洞,是由晋察冀军区工兵连的战士人工挖凿而成的,依旧保存完好。
打卡点之五:毛主席宿办室
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对“五一口号”初稿逐字逐句进行审核,共修改二十七处,其中最重要的一处修改是第五条,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转载请注明来源红色河北。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shbxc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