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西安城墙上。城墙根下,几位老茶客围坐在一起,开启了每日的闲聊。
“听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被摘了?”一位老者眉头紧皱,满脸疑惑。旁边的人立刻搭腔:“咱西安可是十三朝古都,论历史底蕴,哪个城市能比得上?怎么就没评上呢?”
这番对话,不仅透露出西安人骨子里的骄傲,也引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西安为何没能戴上国家中心城市这顶“大帽子”?
西安市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国家中心城市,在我国城镇化进程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绝非普通的城市评比。入选的城市,不仅要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在政治、经济、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还得具备辐射全国的带动能力。
目前,国内仅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5座城市获此殊荣。
北京作为首都,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于一体,大量国家级机构、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汇聚于此,对全国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上海凭借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繁荣的国际贸易,成为我国经济的“风向标”,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天津依托港口优势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添砖加瓦。
重庆凭借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里扮演着关键角色。
这些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区,凭借鲜明的特色与显著的优势,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功能。
西安也曾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2018年,国家发改委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表态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面对这一重大发展机遇,西安仿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城市规划、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齐头并进。高新区规模不断扩大、档次持续提升,西咸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多,整座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得热火朝天。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部分内容(图源@国家发改委)▼
然而,到了2025年,《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将西安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原来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是西安的城市发展在国家的城市发展布局中被降级了吗?
恐怕不能简单地做出回答。因为,这一次不再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的除了西安,还有武汉、成都和郑州三座省会城市,由此可见,这是城市发展布局在战略上的一次调整。
至于是不是降级,恐怕让其回到其本来该有的位置这种表述更为可观。
关于西安,这次的调整新增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等功能定位。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复部分内容(图源@人民政府网)▼
这看似“降格”的定位,实际上是对西安更细致、务实的规划,也表明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方向有了新考量。
西安一直是我国西北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其在我国的版图中都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国家没有选择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转而有了新的规划呢?我们不妨先从经济层面分析,因为这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2024年,西安GDP总量达1.33万亿元,在西北地区独占鳌头。然而,与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依旧显著。
譬如2024年北京GDP 4.98万亿元,上海GDP 5.39万亿元,广州GDP 3.1万亿元,天津GDP 1.8万亿元,重庆GDP 3.22万亿元,西安与之相比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西安大雁塔全景,图片较大,建议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更关键的是,西安的经济辐射范围主要局限在陕西省内,截至目前对西北其他省份的带动作用有限,这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实力强劲,拥有航天六院、西飞集团等龙头企业,但产业链配套率不足40%;电子信息产业势头良好,三星西安工厂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存储芯片生产基地,但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2023年,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深圳(42.3%)、苏州(47.6%)等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大限制了西安的经济影响力。
除了自身经济结构问题,西北地区特殊的发展现状,同样影响着西安的定位。截至2023年,这片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73%(高于全国66.16%),户籍城镇化率仅60.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2:1,略优于全国均值2.39:1,但城乡差距仍需改善。
与此同时,《西安市国土空间规划》设定的1560万人口上限政策,也表明西安需要优先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这些客观条件也束缚了西安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
西安大唐不夜城夜景航拍(图源@摄图网)▼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确实深厚,“厚”得无处不在。
大雁塔下,仿佛还能听见玄奘译经时的梵音;碑林博物馆里,历代碑刻默默诉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即便是寻常巷陌,也可能藏着李白醉酒的酒肆,或是杜甫笔下的“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景致。
据统计,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城内侨居的外国人多达数万。
深厚的历史底蕴,确实是西安的王牌。当成都用火锅和熊猫打造城市名片,重庆凭借8D魔幻城市形象吸引游客时,西安仅凭对传统的坚守,就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2023年,西安文旅营销投入仅为成都的65%、重庆的58%,接待游客量却达到2.8亿人次。
但这种“厚”有时也成为一种负担,阻碍西安向现代化转型。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中,西安与重庆、和成都这两座本来可以并驾齐驱的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和南方的部分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则更为明显。数据显示,2024年西安新增互联网创业企业数量约为深圳的10%-15%,风险投资规模是杭州的8-12%,创业氛围明显淡薄,城市创新活力严重不足。
有人说,西安的历史过于厚重了,厚重得反而成了负担。过度依赖历史文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安在新兴领域的开拓能力。
厚重的历史也让西安的城市发展呈现特殊的“二元性”。城墙之外,高新区、经开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航天基地、半导体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园区蓬勃发展。2024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1%。
然而走进城墙内,时光仿佛凝固。为保护历史风貌,钟鼓楼周边建筑高度被严格限制在24米以下。截至2024年底,西安城墙内历史街区面积达13.8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碑林、新城、莲湖)建成区的8.6%。
西安钟鼓楼(图源@摄图网)▼
作为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但也给西安的城市空间规划和发展带来难题。
以地铁6号线为例,因穿越明城墙遗址,施工方案修改了17次,工期延长了两年多。高新区扩展受制于周秦汉唐遗址分布,可供开发用地仅剩规划面积的43%。2023年,西安土地出让金收入562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土地财政依赖度达48.9%,高于成都的42.3%,西安在城市更新方面,确实困难重重。
西安城墙景观(图源@摄图网)▼
除了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西安最自豪的就是科教资源。
63所高等院校,包含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7所“双一流”高校,在校大学生超140万。还有71位两院院士,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西安研发投入达5.56%,位列全国第三。
西安交通大学景观(图源@摄图网)▼
遗憾的是,这些优质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4年西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但本地转化率仅为35%。高校毕业生留陕率长期在40%左右徘徊(2023年),高端人才流失高达68%。这种“科研高地、产业洼地”的怪圈,严重制约了西安的科创发展。
反观成都,通过实施“蓉漂计划”,将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提升到了70%,武汉光谷也吸引了上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西安借鉴。
从政策要求来看,国家中心城市还要求具备全球影响力,西安在国际化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广州吸引众多世界500强设区域总部;重庆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构建起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天津在吸引外资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成果显著。相比之下,西安在吸引外资与国际科技合作方面,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西安会展中心全景,图片较大,建议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换个角度来看,不再戴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对西安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坏事。
随着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完善,单一的城市等级划分正逐步被多元化、特色化的定位体系所取代。在此背景下,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恰恰让西安能够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西安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差异化发展战略下,西安得以摆脱与东部城市同质化竞争的困境,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其2023年的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据全国12.3%的市场份额,在细分领域形成了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作为西北地区首个GDP突破万亿的城市,西安可以更好地借助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大力推进“西安-咸阳”超级都市圈建设,成立统一的发展委员会、规划5条市域铁路线、构建1小时通勤圈等举措,进一步提升西安大都市圈的发展水平。
西安大都市圈的建设,还有望解决西安城墙内的发展难题,让西安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这样一来,西安既能完好地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又能实现现代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曾经被视为负担的历史文化,将成为西安城市转型的宝贵财富。
在对外发展方面,西安也能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2023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突破5000列,占全国总量的31.5%。西安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拓展国际航线、提高国际货邮吞吐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西安大唐芙蓉园(图源@摄图网)▼
未来,立足西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西安也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
首先,西安可以强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机场扩建和高铁网络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西安)的运营效率,打造亚欧陆空联运的核心节点。其次,构建“硬科技”产业生态,依托航空航天、半导体、新能源等优势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文旅方面,西安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深化沉浸式体验,升级唐文化IP、秦文化IP。同时,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丝路主题会展、电影节等活动,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力。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西安还需要优化空间布局,推动西咸新区、浐灞等多个城市中心的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青年人才,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
西安浐灞全景,图片较大,建议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此外,西安应立足“一带一路”,扩大自贸区开放程度,争取更多国际机构落户,加强与关中城市群及成渝、兰州的区域协作,形成西部联动发展格局。关键要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开发,避免产业同质化,持续优化人口结构,最终建成既有文化底蕴,又充满创新活力的西部龙头城市。
暮色渐浓,青灰色的城垣渐次亮起橘红的灯笼,为千年砖石镀上一层温润的辉光。
那位戴老花镜的老人收拾起小板凳,准备回家,嘴里念叨着:“管他什么帽子不帽子,只要咱西安越来越好就行。”确实,这座承载着周秦汉唐辉煌的古都,与其纠结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不如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丝路,以科创之火淬炼未来,以文化之魂滋养民生,方能在黄土地上蹚出一条兼济西北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当然,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的西北区域,还是需要有一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的,这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只是对最具有优势的西安而言,能不能戴上国家中心城市的帽子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城市发展实力说话。
【文献来源】
1.《西安严控历史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 新建或改扩建不得超24米》陕西新闻2024-11-09
2.《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获批22个超大特大城市重排座次》第一财经2025-02-24
3.《西安市加快建设“1小时通勤圈”》澎湃网2022-09-24
4.《中欧班列长安号2023年开行突破5000列》央广网2023-12-15
5.《持续增长背后:西安都市圈的下一个风口在这里?》每日经济新闻2025-02-12
6.《官方:到2035年,西安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中华网陕西2025-01-24
7.《2024年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5.56%位列全国第三》新华网2025-02-09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