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的世界里,“脆”几乎是它的代名词。杯子掉地上摔成几瓣、车窗碎成蜘蛛网,这些画面我们再熟悉不过。但偏偏有种玻璃,不但不脆,甚至“坚不可摧”:用锤子猛砸它的“身体”毫发无损,反而轻轻掰断它的“尾巴”,整根玻璃却瞬间碎成尘埃!



这就是“鲁伯特之泪”,一滴能打破我们对玻璃一切认知的神秘存在。

一滴火中泪:鲁伯特之泪的神秘诞生

鲁伯特之泪的制造其实不难,你只需要把融化的玻璃从高温状态滴进冷水中,它会在瞬间凝固成一个胖头长尾的泪滴形状。这看起来像是艺术玻璃的废品,但它的内部结构却复杂得惊人。



当玻璃头部快速冷却时,外壳先凝固,而内部却还处在高温状态。随着内部也逐渐冷却,它会试图“收缩”,却被外部的坚硬壳体牢牢压制。

结果就是,泪滴的外壳被强烈“拉紧”成了一种持续的压应力,而内部却积聚了巨大的张应力,就像一个被拉满的弓弦。



这就解释了它的奇特性质:

前端坚不可摧:锤子砸它,就像敲了一块金属球。因为外壳处于压缩状态,这让它比普通玻璃强了10到20倍。



后端脆得离谱:你只要轻轻一掐尾巴,内部的张力就会“解放自我”,一秒钟就像连锁反应般崩解,整滴泪粉碎成细小的玻璃渣,速度快得像爆炸,速度能达到每秒1600米!

它到底有多坚硬?科学家用这些“极限方式”测试过:



美军曾用.22口径步枪对其射击,前端完好无损,子弹碎裂;



科学家用液压机直接施压超过10吨,也无法压碎其前端,直到用了20吨的压力才把它压碎。



MIT团队曾用超高速摄像机追踪其碎裂过程,发现裂纹以每秒1500~1900米速度扩散,相当于子弹飞行速度;

德国一所材料研究机构用X射线扫描发现其内部残余应力竟高达GPa级别,是普通钢材的2倍以上!

这就是它令人又敬又怕的“反差萌”:看着像个玻璃艺术品,用起来却像颗隐形手雷。



防弹玻璃的“灵感祖师”?

别看鲁伯特之泪这么小,它可是现代防弹玻璃、钢化玻璃背后的灵感缪斯。



防弹玻璃,其实就是多层压缩玻璃和聚合物叠加形成的“夹层复合体”,其中核心思路之一,就是利用“压缩应力壳体”来抵御外力冲击。这种压缩状态,正是鲁伯特之泪所展现的关键机制之一。



虽然鲁伯特之泪本身易碎(尤其是尾巴),不太适合直接做成材料用在生活中,但它的“应力调控机制”却启发了不少应用。

比如现在的钢化玻璃、手机屏幕玻璃、挡风玻璃,都采用了类似“外压内张”的热处理原理,让表面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抗摔抗打能力。



一些前沿研究还在尝试用金属玻璃(比传统玻璃更坚韧)制作“鲁伯特之泪”,希望能兼顾它的强度和可控性,未来也许能开发出“可控爆裂”的工业装置,比如一次性断裂装置、安全分离器、或者某种新型保险元件。

一滴玻璃,几百年的谜团

你可能不知道,鲁伯特之泪早在17世纪就登上了英国皇室的科学舞台。它的名字就来自“鲁伯特王子”,一位拿着玻璃泪去吓唬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传奇人物。人们当时完全搞不懂这玩意为啥这么神奇,只知道砸不碎的头、捏就碎的尾,堪比魔法。



直到近代材料科学崛起,才慢慢揭开了它背后的热力学与力学秘密。如今,它已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材料设计中反复研究的经典案例。



一滴小小的玻璃泪珠,藏着17世纪炼金术的奇迹,启发了21世纪材料科学的突破。从“砸不碎”到“瞬间爆”,它不是矛与盾的传说,而是一个关于微观力学结构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活教材。

有人说,“人类一切伟大的发明,都源自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鲁伯特之泪,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存在。它提醒我们,科学并非总在高楼实验室里诞生,有时,一滴玻璃泪,就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奇迹入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