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里的队列和栈,就像社会的有序进行和公平遵守的规则。”在武汉文理学院教师缪琦的课堂上,抽象的技术概念总与具象的社会命题同频共振。她将北斗项目、三峡工程等国家大型项目相关数据用于课程实验,引导学生在进行项目操作时思考“如何构建数字时代的协作规则”,感悟“大国工匠毫米级的坚守”。
这位“技术派”教师就是武汉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缪琦。她用十余年时间摸索出一条工科与思政融合的创新路径——让大国工程成为教科书,让代码逻辑传递价值观。2023级学生赖紫怡回忆道,缪老师上课很独特,不会只依赖PPT,她会在黑板上认真画图,把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像讲数据结构时,那些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抽象的概念。而且她还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比如遇到难题怎么克服,这让我更有信心战胜困难。”
面对部分学生因“喜欢打游戏”选择专业的现状,缪琦在她的课程中植入职业规划专题:她不仅分析了游戏设计、游戏开发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
“她说找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主动去尝试,脸皮‘厚’一点,多去问、多去投简历。我现在找工作就牢记她的话,不再眼高手低。”21届学生舒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而且她在课堂上,会引入国家工程的数据,像讲算法的时候,会找一些厉害的科研成果和奖项的资料给我们看,提到冯诺依曼这些科学家,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以后也能做出大成就。”
“曾经,实验室键盘敲击声总是此起彼伏却互不相闻——蓝桥杯个人赛报名人数较多,而需要组队协作的团队赛事却屡现‘组队荒’。”这种“独行侠”式学习状态,在缪琦引入思政课程模块后发生改变。学院辅导员观察发现:“现在学生组队做课程设计,会主动考虑成员特长搭配,有点像研发团队的雏形了。”
获得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的团队成员21届学生刘杨分享了他们的经历。他说:“这是我们团队也是我们成员第一次参加团队比赛!遇到技术难题,她总是耐心解答。记得有一次我们项目方向出现分歧,差点影响进度,是缪老师帮我们调解,让我们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当我们一起收到获奖消息,兴奋之余我们也更加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
“既然都这么热爱游戏,为什么不做一款自己的优秀游戏呢?”刘杨介绍道,刚入校的时候目标不明确,但在缪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学生的思维也有所转变。团队成员均为一个寝室的学生,因为都热爱游戏,选择了游戏开发方向,准备比赛那段时间,大家在图书馆学到很晚,回寝室也会讨论。“以前我觉得个人能力强就行,因为我和我身边的同学大部分性格都比较内向,可能觉得沟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并且在缪老师的指引下,参加这次比赛,才知道团队配合好了,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缪琦的课程还延伸出独特的“技术公益”实践:她主导并组织学生赴黄冈市黄梅县栗林村开展“暑期留守儿童人工智能小课堂”志愿服务,用少儿编程为当地儿童打开数字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利用编程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深刻理解科技向善的分量。
团队负责人赖紫怡提到,在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时,她也将从缪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孩子们,“我们给小朋友们教计算机知识和少儿编程,也会去给他们科普科学家的故事。我们在缪老师的课堂上因为那些优秀案例越来越喜欢这门课,也希望现在我们教的小朋友也能通过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产生兴趣。”
该团队在给小朋友普及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时候,会引入那些为计算机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们的科技自豪感;除了普及计算机知识,团队成员也设计了手工教学,例如一起动手制作中国结、中国龙,将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看到小朋友们眼睛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家的崇拜,以及最终真的有很多小朋友做出了自己的小程序,我们特别有成就感,也觉得自己把缪老师教给我们的科技知识和家国情怀传递下去了。”
这种培养模式催生了多重积极效应:学院入伍征兵学生增多,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大大提升;学习氛围浓厚的寝室不断涌现,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良好学习状态。学生们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了长足进步,更在思想层面实现了升华。
缪琦这样定义她的教育理想:“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会写代码的工程师,更是能用技术注解时代命题的‘新工科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更多“硬核思政”课程正在武汉文理学院的工科课堂落地生根。(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