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价格刺客” 成了大家逛街时的心头大患。前有雪糕刺客藏在冷柜里,结账时让人倒吸凉气;后有水果刺客、海鲜刺客,专挑 “社恐” 下手。

但你能想到吗?连新疆大巴扎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旅游景点,也藏着让人防不胜防的 “克价刺客”—— 有游客在干果店买花茶,稀里糊涂花了 9800 元,直到报警后才发现,商家报的 “3 元” 不是一斤,而是一克!



事情发生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游客想带点特色花茶回家,问店员 “玫瑰花茶多少钱”,对方轻飘飘回了句 “3 元”。谁能想到,这 3 元指的是一克?等称完重算出近万元账单,游客当场傻眼:“500 克才是一斤啊!3 元一克相当于 1500 元一斤,这比黄金还贵吧?”

更让人窒息的是,店员全程没提 “克” 这个单位,价签上的 “元 / 克” 小字藏在角落,活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陷阱。游客拒绝购买,商家却强硬表示 “已经称好不能退”,甚至在 110 和市场监管人员到场后,还坚持 “自愿交易”—— 这哪是自愿,分明是用价格迷雾把人困在 “强买强卖” 的迷宫里。



面对游客的质疑,市场执法人员的回应堪称 “教科书级和稀泥”:“买卖没问题,不存在欺诈,你们自愿达成的协议。” 警察也补刀:“人家明码标价了,你自己没问清楚。”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首先,“明码标价” 的前提是让消费者看明白。把 “元 / 克” 藏在小数点后,故意模糊重量单位,这和餐厅菜单写 “1 元一只虾” 最后算 “1 元一只虾钳” 有啥区别?其次,游客当场表示 “货没拿、没出店”,要求退货合情合理,怎么就成了 “无理取闹”?



最让人失望的是,监管部门全程回避核心矛盾 —— 商家利用信息差玩套路,本质上就是消费陷阱。一句 “非网店无七天无理由” 就把责任推给消费者,难道线下交易就不需要公平透明了?



事情闹到网上后,新疆文旅的评论区彻底 “沦陷”。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商家终于松口退款。



这结局看似圆满,却藏着深深的无奈:如果没有网络曝光,游客是不是只能吃哑巴亏?执法部门建议 “走司法程序”,可普通人哪有时间和精力打官司?当维权成本高到让人却步,不良商家就会越来越嚣张 —— 反正坑一个是一个,大不了舆论闹大了再退钱。



希望下次再有人提起新疆,想到的是香甜的瓜果、热情的歌舞,而不是让人后怕的 “克价刺客”。毕竟,人心比金价贵,诚信才是最好的旅游名片,不是吗?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