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127条
第127条条文的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这一条条文虽然简单,但是它与上下文还是有联系的。上文是上节课所讲的第126条,说了小便利与不利的问题,125条也说了小便利与不利的问题,124条仍然说了小便利与不利的问题,三条的重点在于鉴别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辨别完之后,仲景又给了一个鉴别,就是我们本条条文小便利和小便少,关于蓄水方面的问题与血证没有关系。也就是说,前面三条条文讲了太阳蓄血是小便利与不利的问题,而127条讲了小便利和小便少的问题,是与下焦蓄血没有关联的。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也就是说:太阳病,小便是通利的,饮水很多。那么这个水去了哪里?水是停在了胃脘中焦部,停在这个地方,又没有地方排走,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心下悸,也称之为饮悸。这里的心下悸,仲景并没有给出方药,因为第127条条文只是为了对比饮是在胃还是在下焦膀胱,在胃就心下悸,留在膀胱就会出现必苦里急也。
苦里急就是少腹部急迫不舒。仲景也没有给方子,之所以他不给方子,是因为在其他条文已经给出了方子。这里重点不在讲方子,而是在讲水饮停的部位不同的鉴别。
既然如此,那该用什么方子?仲景当然已经给出了方子,我们看第73条条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我们再看356条条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通过以经解经,73条和356条条文来分析的话,是不是非常明确的就知道了,第127条的上半部分应该用茯苓甘草汤,下半部分应该用五苓散。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这个是茯苓甘草汤证,而茯苓甘草汤也是治疗饮悸,心下有水饮而作悸动的重点方剂。下半部分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这个是五苓散证,就是下焦蓄水证。
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同样是太阳病,饮水多,为什么会出现小便利和小便少的情况?为什么出现了心下悸和苦里急的情况?因为这条是前提条件没有说清楚,仲景列这些并列句的时候,一般省略了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不同体质的人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前半部分说,饮水多,小便利者,心下悸。为什么心下悸?因为它胃里停水。那为什么胃里停水?因为这个人平时胃它本身就不太好,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饮水多,而停在了胃里,没有把它运化到下面去,就有心下悸,而下半部分是平时肾或者膀胱不太好的人得了太阳病,饮水过多,他没有出现水饮在胃,而是水饮停在了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了,才出现了小便少,苦里急的五苓散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就是在比谁的胃好,谁的肾好的问题。患者的先天体质不同,导致了临床表现的不同,因而治疗方药也完全不同,这就是三因制宜的因人而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总结
讲到这里,第127条条文基本上就讲完了,因为关于茯苓甘草汤和五苓散,我在前面的条文当中已经讲的很详尽了,在这里就不啰嗦了。由于我们从下一条128条开始起,就已经进入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部分了,因此我们现在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部分跟大家整理、总结一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内容是从条文第31条——第127条,跨度很大,条文很多。
从第31条条文到127条条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好多方剂,在这里,我们一条一条的回忆一下。
那么从第31条条文到第127条条文,我们总共学了以下方剂:
其中有太阳阳明合病,也能够治疗刚痉的葛根汤。
有太阳阳明合病,伴呕吐的葛根加半夏汤。
有表里俱热、喘而汗出、身热下利的葛根芩连汤。当然,这个葛根芩连汤就是表里双解剂。
还学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无汗而喘的麻黄汤。
表寒里热的大青龙汤。
表寒里饮的小青龙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汗出恶风的桂枝汤。
以及感受了太阳中风的喘家,或者太阳中风,兼有微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也学了治疗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急救残阳的干姜附子汤。
以及虚人身疼痛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也学了邪热壅肺而喘的麻杏石甘汤。
心阳虚其人叉手自冒心的桂枝甘草汤。
脐下悸,欲作奔豚的苓桂枣甘汤。
以及三补七消,行气除满的厚姜半甘参汤。
还学到了中阳不足,痰饮作祟的苓桂术甘汤。
以及最基础的阴阳两补的方子,芍药甘草附子汤。
也学到了阳伤津亏、烦躁不安的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就四逆汤里面加人参和茯苓。
也介绍了用以除胃肠积热、调和肠胃,顺承胃气,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的调胃承气汤。
也介绍了水入即吐,可以治疗水逆证的五苓散,而五苓散也是太阳蓄水证的代表方剂。
另外,还介绍了水停胃脘的心下悸,称之为悸饮的,也可以治疗水厥,膀胱腑咳,咳而遗溺的茯苓甘草汤证,茯苓甘草汤也叫苓桂姜甘汤。
另外,还学到了郁热在胸,虚烦不寐,懊憹的栀子豉汤。
如果有少气的栀子甘草豉汤。
如果有呕吐的栀子生姜豉汤。
如果腹满的用栀子厚朴汤。
如果有脾阳虚的用栀子干姜汤。
另外,还学到了阳虚水泛经典方药真武汤。
在讲条文的过程当中,还补充了仲景的这一个遗漏方,禹余粮丸治疗心肾阴阳两虚的。
接着还学到了温中去寒、回阳救逆的四逆汤。
以及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
甘温除热、温中补虚的小健中汤。
少阳阳明合病的大柴胡汤。
以及少阳阳明合病之正虚微结的柴胡加芒硝汤。
接着也学到了太阳蓄血证之热重于瘀的桃核承气汤。
另外还介绍了三阳腑病同病的证见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当然,三阳腑病同病可能是我第一次提出来,其他医家没这么提过,我只是通过剖析得出它应该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的腑,胆腑、胃腑、膀胱腑合病而出现的这些临床表现,用的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另外,还学到了心阳虚,痰热扰神之惊狂,卧起不安的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接着,学到了心阳虚,上不制下之奔豚气的桂枝加桂汤。
以及心阳虚,烦躁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最后,学到了太阳蓄血证之瘀重于热的抵当汤,以及太阳蓄血证之瘀热皆轻的抵当丸。
以上这么多方剂,皆是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学到的内容,当然还有很多内容是没有方剂的条文,也是必须要认真学习的内容,不能说因为那些条文没有方药,我们就不去学习它这是不对的。
我们学了之后要学而时习之,要长期去复习它,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才能形成条件反射,才能把它融化到你的骨子里,才能为你所用,信手拈来。就比方说我刚才这么多的方剂,一口气说完,你必须要马上反映出它是治疗什么的,什么情况下用它,然后再在临床当中能够灵活加减,甚至合方拆方。这样去运用它,才是真正的学到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