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面对特朗普政府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50%关税的极限施压,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奉陪到底”,并以稀土出口管制等多项精准反制措施回应。而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上8字表示“中国最不应这样做”。
自2018年特朗普首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来,中美贸易战已持续7年。截至2025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累计达54%,若此次50%新关税落地,总税率将飙升至104%。然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却从2017年的3750亿美元扩大至2024年的1.21万亿美元,增幅达50%。这印证了中方的判断:单边关税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加剧美国经济失衡。
中国的反制始终遵循“精准打击”原则。例如,2025年2月,中方对美国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直击美国能源出口痛点;对农业机械、皮卡等商品加税则瞄准共和党票仓州,动摇特朗普的政治基础。这种“打蛇打七寸”的策略,迫使美方在谈判中不得不正视中方的核心诉求。
4月4日,中国宣布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击美国军工命门。数据显示,美国83.7%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而F-35战机、隐形涂层等关键军工技术对中重稀土的依存度高达97%。此举不仅迫使美国军工巨头如洛克希德·马丁面临供应链危机,更揭示了美国在战略资源上的脆弱性。中国通过稀土这一“工业维生素”,向世界证明:贸易战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对抗,而是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美国股市在关税威胁下连续暴跌,道琼斯指数单日跌幅超5%,“特朗普衰退”论调再起;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直接影响共和党票仓,大豆出口的52%依赖中国市场,农民群体不满情绪高涨;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加征关税,导致北美供应链混乱,甚至引发欧盟、日本等国的联合反制。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本质是“以战促谈”,试图复制2018年迫使墨西哥接受《美墨加协定》的经验。然而,中国已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如与乌克兰签署农产品协议)和产业链升级(如Temu、Shein在美本土建仓)破解了美方围堵。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将更大力度回应”,但现实是:美国既无法重构全球供应链,也难以承受长期通胀压力。
中国反制的底气源于三大优势:
全产业链韧性:从稀土开采到芯片制造,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完整体系,能够快速调整产能应对冲击。
市场纵深: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内需市场足以缓冲外部波动。
规则话语权:中国通过WTO诉讼、构建RCEP等多边机制,瓦解了美国“单边霸权”的合法性。
商务部“奉陪到底”的表态绝非空洞口号,而是基于精密推演的行动纲领:
时间点精准打击:中方反制关税于美方措施生效的同一分钟(4月4日13:01)发布,展现“对等反击”的决心。
组合拳效应:关税反制叠加稀土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如PVH集团)、反垄断调查(如谷歌),形成多维威慑。
舆论制高点:中国发布《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文件,将博弈上升到“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道义高度,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美国若实施新关税,进口增速将下降35%,通胀率上升2.6个百分点,陷入“增长停滞+物价飙升”的恶性循环。美联储的加息空间被压缩,财政赤字(2024年达1.2万亿美元)进一步恶化,暴露出美国“以战养战”策略的不可持续性。
美国的单边主义迫使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加速“去美国化”。例如,越南在妥协后仍遭美国加征88%关税,促使东南亚国家转向与中国深化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在重塑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贸易新格局。
特朗普的8字回应与中方的“明牌”博弈,揭示了一个真理: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零和思维终将反噬自身。中国的反制不是“以牙还牙”的简单报复,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范式。
正如《中国政府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所言:“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在这场世纪博弈中,中国正以坚定的战略定力,书写着“开放共赢”的新篇章。